(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8月24日 来源:新快报 作者:佚名
冯骥才
文联副主席
“临终抢救”是个医学用语,用在文化上表明我们的文化遗产遇到了新麻烦、大麻烦。
我们要抢救的是民间文化遗产,而民间文化遗产是指农耕时代所创造的文化财富。民间文化包含很广泛,它包括农耕时代民间的文化形态、文化方式、文化产品等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我以为,抢救比研究更重要,对于文化仅仅有科学理性是不够的,如果只是不自觉地注入人文的情怀和人文精神,那么就等于将文化主动抛弃。
例如的古村落,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它就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我担心“旧村改造”的口号重演当年的“旧城改造”,造成文化的失忆。
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例子就是杨柳青著名的画乡“南乡三十六村”,曾经“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就在今年初,在城镇化的建设中瞬间消失了,我见证了它的苏醒和最终的消失,心里是很痛苦的,但毕竟我们作了一次“临终抢救”。我们还对山东地区古村落作了一个调查,调查以后的结果非常吃惊,现今一座完整的古村落也没有了。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商机和政绩的不良追求,一些地方打着新农村和城镇化的幌子唯利是图、盲目蛮干,后果是在不自觉中消灭了传统文化。
古村落正在进入一个空前的消亡加速期,古村落不仅有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见证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是它的精神价值。曾有领导指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中存在三个问题。首先,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其次,在城市建设中“拆了真的建了假的”。大批真的物质遗产被拆毁,然后又花很多钱建了许多假的东西。最后就是城市的设计不是从这个地区文化的特点出发。
对古村落的保护,我认为可以通过四种形式来加强:首先是分区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在旁边建设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区,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其次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的经典建筑和文化要素向一处集中,以集聚效应加强保护;再次是景观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固、整修或开发,部分可用作旅游资源;最后是原生态形式,彻底保持当地的原生态生活。
最近十年,古村落快速消失,个别古村落以“可资旅游”的理由存在下来,成为地方卖点,这种结果是可悲的。没有文化记忆和精神,这些地方只是一个物质性的空壳而已。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一个村落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按照商业规律进行改造,符合商业运作规律就被保留下来,如果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就被忽略,文化被肢解,不再是原来的面貌。因此,古村落保护是未来十年文化最大的问题。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