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云山屯的乡愁“修复师”
发表日期:2015年8月17日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方春英

屯堡工作营。方春英摄

法国志愿者跟随当地木匠师傅学雕刻,用于修复当地古建筑。

志愿者们讨论老房子修复细节。


  举办摄影展、出版书籍、拍摄电影、筹建志愿者保护工作营、修复古建筑,黔籍建筑师越剑情牵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在保护中传承传统文化——
  乡情档案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始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至今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
  现在,村里既保存有善于防御工事的屯门、屯楼、屯墙、古街道,又有江南建筑风格的门楼、窗室,砖碉、石雕、木雕浑然一体。
  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在江浙招募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
  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数万人之多。沧海桑田,而今这些卫所的遗迹大多散落到了历史的时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云山屯就是其代表。
  历经600年沧桑,当年随朱元璋“调北镇南”的明朝军士的子孙后代们至今生活在这片具有“大明韵味”的土地上,延续着厚重沉淀的大明遗风,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记者说】如果你到过云山屯,一定会被她的静谧打动。在这里,可以听见水滴与石头的合唱,可以看见微风和树叶的舞蹈。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明代古村落,牵起了多少游客对乡愁的眷恋。
  如果你到过云山屯,也会为她的凋零遗憾。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商屯,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没落,古建筑因年久的风吹雨淋而破败,人们为了现代化的生活远走,让她慢慢只剩空壳……
  好在她并没有被遗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她,并采取实质行动进行保护与开发。
  这个夏天,对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来说注定是特别的,她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方面,第十届贵州旅发大会召开,主会场选在了这里。
  另一方面,“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屯堡工作营”开营,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和法国的志愿者再一次走进这里,开展古建筑修复保护工作。
  工作营营长越剑希望借此拯救岌岌可危的屯堡古建筑,在保护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行动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让更多人关注贵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并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而工作营的筹建,只是越剑近20年来投身贵州古村落保护的其中一项探索。
  根与魂建筑师的思乡情
  越剑与屯堡的不解情缘,还要从他的名字说起。
  屯堡人都是600多年前从江南来到贵州的,也可以称为吴越人家,越剑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姓吴母亲姓越,“我随母姓,母亲就是安顺屯堡人,因此我的根在屯堡……”
  1996年,大学二年级的越剑第一次来到云山屯,就被这里独特的风貌迷住了,所有的房子都是就地取石,依山而造,建筑与自然、村民与环境和谐共生。
  从此以后,云山屯就成了越剑魂牵梦萦的地方,他几乎每年都会来到这里,通过拍照记录云山屯的风貌和景色,并三次举办摄影展,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古老村庄的美丽。
  第一次,2002年,贵阳西西弗书店,主题“此石此地—600年屯堡石头建筑印象”;第二次,2009年,上海朱家角古镇,主题“此石此地—贵州安顺屯堡民居”;第三次,2013年,贵阳219创意广场,主题“民居与人”。
  主修建筑的越剑,更是沉醉于屯堡古建筑的研究。屯堡建筑,兼具江淮民居与军事防御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建筑装饰极为精美,垂花门、格扇门窗、柱础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同时,每一组建筑依山就势修建,筑碉楼,设射击孔,融防御、守卫、居住为一体,成为一个个封闭的军事单元。
  2006年,越剑开始写一本关于屯堡建筑历史的书,索性在本寨租了一处碉楼,蛰居三年,潜心于屯堡文化的田野调查。
  通过自己十多年对屯堡民居的研究,加上三年考察开掘,《河里的石头滚上坡》出版了。石头寨子中屯堡先民顺天应时的智慧、迁移的江南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在人们面前更加完整和清晰。
  2012年,越剑又有了新想法,投资拍摄电影《脸谱》,通过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贵州悠久的地戏文化和美丽的原生态山水,进行展现和宣传。
  “我想通过这些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这些古老的村寨”,越剑说。
  情与殇古村落何去何从
  在越剑蛰居屯堡,潜心撰写《河里的石头滚上坡》一书时,对古村落未来的担忧也与日俱增。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对数百年前的古村爱不释手,了解其中蕴含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记忆以及这些古建筑的重要性。
  在这里居住的村民们,天天都盼望着走出深山,过上城里的现代化生活。
  “村民们想住新的砖房,想贴白瓷砖,想和城市接轨。”越剑说。
  从居住层面看,石头房子虽然冬暖夏凉,但是每年都有一段时间会湿冷返潮,屋里总会有潮湿发霉的气味,特有的喇叭窗开得又高又小影响采光,卫生条件也极差;从修缮层面看,石料需要老工匠手工切割,人工昂贵,成批生产的砖头便宜得多,而且砖房的修建时间两三个月就能完成,传统的石头房、木房却需要两三年。
  越来越多方方正正的砖头房子在屯堡村寨里修建起来,与原有的风貌对比格格不入;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很多老房子因为缺少日常维护逐渐坍塌。
  村落“空心化”、整体风貌凌乱、特色文化流失等问题一一出现。
  2013年,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在山西平遥、江苏苏州、山西新绛三地铺开。越剑开始思考,如果工作营能够在屯堡办起来,会不会改变当地居民的观念?通过中法志愿者的实际行动,能不能唤醒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带动他们一起参与家乡传统民居的修复工作?
  越剑得到了阮仪三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开始了调研、测绘、确定基本预算等筹备工作。“问题有很多,例如政府的认同、这么多法国志愿者过来的涉及外事问题、赞助经费等等”,但经过努力都得到了解决。
  2014年8月,屯堡工作营正式成立,与此同时,20多位中法志愿者开始对云山屯金家院子进行修复。
  但直到第一期修复工作结束,越剑心里仍然非常失落,因为村民们对古建筑的修缮并不关心,他们更欢迎的是旅游开发。
  在云山屯的山脚下,有一排排小洋楼般的现代建筑,大多是从云山屯搬下来的村民建的。一位为记者指路的大姐告诉记者,来屯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在这里开餐馆办民宿,生活渐渐红火起来。
  当记者问及山上的老房子时,她说:“老房子生活条件太差,而且交通不方便,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老人看病都要走上很久的路,老房子没人住已经塌掉一半了,现在住新房也没有必要再去修老房子。”
  一边是岌岌可危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边是村民渴望开发的强烈诉求,古村落保护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护与守“修复”乡愁有盼头
  在越剑看来,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乡村是有生命的,一旦通过古建筑修复将新的生存方式注入其中,便能焕发新的生命光彩,从而解决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我们需要唤醒民众先保护后发展的意识。”
  工作营法国营长Emile告诉记者,在法国,人们对于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是普遍而广泛的,人人都会自觉参与,特别是当地居民,一般都会主导修护工作。这些古建筑修复完成后将会作为民俗博物馆或者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也极大改善当地人的生活。
  今年7月,屯堡工作营再次走进云山屯,完成金家院子周边景观改造,包括入口照壁墙、前院地面、侧面庭院、后院花池、后山泉池的设计和修复等。
  “可喜的是,今年有当地居民主动参与我们的修复工作,而且一个带一个,热情高涨了起来!”越剑高兴地说。
  云山屯的石匠王福林不仅自己参与了修复工作,还发动了姐夫、侄子、朋友等人一起参与,他说:“云山屯是我们的家,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家房子一天天破败,乡亲们一户户搬走。我们要和志愿者们一起保护和建设家园,让那些空荡荡的房子都住满人,恢复云山古商屯的热闹和繁华。”
  8月2日,贵安工作营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麻郎村石头寨举行授权仪式,标志着第二个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在贵州成立。
  8月9日,麻郎村韦家院子里,志愿者们顶着大太阳在工作,搬砖、锯木、打石、雕花……在韦家两位老石匠和老木匠的指导下有序开展。
  让记者诧异的是,居然在这里又看到了王福林。王福林告诉记者,自己是来给志愿者帮忙的,“我毕竟是贵州当地人,又是石匠,和这里的匠人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可以帮志愿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韦家院子的小主人,25岁的韦继健推掉了工地上的活儿,回家帮忙。
  韦继健说:“以前我们村都是这种木质的建筑,我家的房子有200年了,听说政府要在这里搞旅游开发,我一直不准父亲拆掉老房子,现在其他村民都很羡慕我家呢。”
  Emile认为,保护意识的唤醒和文化的教育,让当地人自发参与古建筑保护是当前最需要的。
  而这,也正是越剑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无论是搞摄影展还是写书,无论是拍电影还是筹建志愿者工作营,都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改变当地村民的价值观,为古村落的复活重生探索更多可操作的办法。”越剑如是说。
  韦继健打算继承父亲和伯父传统石匠、木匠的手艺,在志愿者走后继续把老房子修好。而越剑的愿望在慢慢生根、发芽。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