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8月1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婧
山东省荣成市海草房
“唐乡”进驻山东省荣成市东楮岛村,为保护海草房提供旅游支撑。
乡村旅游火了传统村落。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再次将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因其具有的悠久历史、地方文脉、特色文化等具有更大优势,但同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村旅游也呈现出矛盾。
一方面我们热爱、尊重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又以极快的速度推进,这种推进可能撞击到文化,很多地方的文化就此破碎了,这种破碎在乡村表现得尤其明显和急迫,究竟如何回答传统乡村保护与乡村旅游之间的矛盾关系?近日,在山东省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举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来自国家旅游局、住建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社会科学院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
“文化创意+市场创作+政策配套”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必由之路
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为何农民打工回乡,有了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拆掉自家老房子,盖上二层小楼?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周久财认为,这不是简单的盖房子问题,背后是一种价值观问题,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
“怎么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最大的保护就是将其价值挖掘、利用起来,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在这一上一下中找到平衡点很重要,实现产业对接,这是最大的保护。” 周久财说。
周久财建议,在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平衡点时,要实现3种力量的整合,即将文化创意、市场运作与政策配套3种资源整合在一起。
以山东省荣成市的海草房为例,海草房原本是分布于山东胶东半岛众多渔家村落中的传统民居,但目前保存完整的较少,主要分布于荣成地区,其中荣成石岛管理区宁津街道办事处的东楮岛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东楮岛村现存海草房144户、650间,是胶东地区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被誉为生态民居的活标本。
东楮岛村引入了由唐人智库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的乡村度假品牌“唐乡”项目,唐乡进驻后,对海草房进行科学保护与有限利用,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将本地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特色地域文化加以保护传承、挖掘利用和创新表现,打造特色居住空间,引导乡村文化和乡村村落对接融合,通过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互动,打造新的乡村生活社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对于这一模式,周久财认为,既保持了原来文化的元素,但又不拘泥于单纯的复古,而是有文化创意的现代创新在其中。“只有旅游消费、商业模式运作的力量,才能支撑海草房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将各方面的政策资源、产业取向整合在一起,政策不是简单地给钱,而是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动员多种力量,海草房的模式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各方面的相互支撑,是有很大压力的。”
在使用中传承传统村落
国家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卢英方分析传统村落的快速衰败时,提到三点原因,一是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村庄的空心化问题严重,而空心村对建筑的影响很大,没有人在里面生活,建筑很快就破败。二是传统民居大多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而国家现在对木材的砍伐使用有限制,建筑材料转化后还能否保持传统建筑的文化,值得深思。三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城市地标性建筑基本都是西式的,出现了一味追求洋、大、怪的现象,这种价值观也影响到乡村。
卢英方认为,传统民居需要在使用中保持传承,如果像文物一样将其孤立起来保护,很快就会消失。卢英方的观点得到了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明德的认同,李明德认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应保持一个原则,即形态传统化、功能现代化,在保护的同时将民居使用起来。
“现在的矛盾是怎么接待游客,海草房连当地的农民都不愿意住,怎么办?应让功能现代化,让功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李明德还强调,要想保存某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保护这种文化存在的氛围,人们慕名而来,是希望能在氛围内感悟这种文化。
“但实现这种氛围的手段要科技化,科技会让文化氛围长久存在,如材料、植物的选用,这需要在村民、乡村旅游经营中提倡这种理念。”李明德说。
如何保护好乡村文化的氛围,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分析师张晓军介绍了唐乡的经验,唐乡的乡建原则是慎建、少建,不破坏乡村原本的肌理和格局。“我们做的是一院一主题,从小处着眼,提炼文化主题,通过院内软装、举办活动来体现文化主题,充分尊重当地的资源、文化、民俗,通过小微的文化符号,领悟到村落的历史悠久、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张晓军说。
像保护小熊猫一样保护古村落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现已确定的传统村落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总体来说,经济发展越快,交通区位越好,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传统村落的数量越少,保护状况也越差。其原因是一些省市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对古村落缺乏保护意识,盲目迁村并镇,追求城镇化率,甚至强制农民迁村并城,对古建筑造成不可补救的破坏。很多当地百姓也认为拆了新建省事、便宜,所以造成不少破坏事件。
此外,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虽然是一条好路,但目前各地传统民居租赁、产权置换等政策还在摸索之中,缺乏法律保障。国土资源部土地政策中心主任姚丽坦言,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地区对于村庄的保留问题比较轻率。
从土地资源配置和管理角度来看,乡村板块已出现衰退,我国乡村正在经历巨大变迁,社会结构松散、瓦解,很多基层干部都呼吁希望能有一套差别化政策对待乡村。“现有的土地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宅基地制度改革,都不允许外来人购买农民的宅基地,政策的出发点是希望将土地留给原住民使用,对于保护农民的权益有一定意义,但同时也妨碍了城里人参与古村落保护。”姚丽说。
此外,乡村没有很好的规划,目前在乡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静态方式,对乡村旅游的用地问题形成一定障碍。“如果说保护耕地是像保护大熊猫一样,能否像保护小熊猫一样保护古村落?现在的规划对乡村保护都有漏项的地方,‘十三五’期间,大量新规划正在修编,共识是向乡村延伸,未来从制度建设方面,为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一些支撑。”姚丽透露。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