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何以留住乡愁?民间文脉尽在传统村落中
发表日期:2015年7月29日      来源:东快讯      作者:刘媛

       7月21日至24日,由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明市人民政府主办,民间文艺研究所、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三明市文联、泰宁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福建·泰宁)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泰宁举行。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民协副主席刘华,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张作兴主持。
       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指出,保护传统村落要注重包括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栖居于村落中的父老乡亲及他们坚守的家风祖训、生产生活习俗等都得到保护,才能保护住传统村落的魂魄。保护传统村落不仅要修缮古村落的物质载体,也要传承古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让“人丁兴旺、文风鼎盛”的传统村落成为“有村落无村民,有文物无文化”的“空心村”。他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需要政府、社会、学界和村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也是事关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础工程。
       论坛期间,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本土古村落文化研究人员、爱好者及乡村工作者共200多人,交流探讨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方法,纵论新时期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攻略,共同为古村落发展献计献策。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乡土记忆”。这是福建自2013年以来,第三次举办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出席论坛的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东北大学设计系博导赵琛、北京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骆中钊等著名专家,他们带来了《对闽北古村落保护的思考》《土堡杂议》《省保、国保不如村民自保》《古堡中自然与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等课题。
       福建本土专家也带来了《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报告》《闽西北罕见的“过半年”民俗》《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务中存在的问题》等报告。本次论坛,还有福建的乡镇长代表与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活态保护路径。
       专家学者﹃把脉﹄古村落保护开发
       骆中钊破解古村落保护规划困局之浅见
       古村落保护的知名度成为人们追寻的梦里桃源,也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吸引游客的亮点,营造出人们追寻的梦里桃源,便成为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期盼破解的困局。
       规划设计要明确釆取什么措施和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做好古村落保护——坚持古早村落气息、重视空间节点情趣、拒绝复古和纯现代。
       同时,必须用文化创意来激活古村落的山、水、田、人、文、宅资源。怎样激活呢?要赋于有特点,提高趣味性,赋于文化内涵,给人以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张鹰要充分了解传统聚落自然、人文环境的机制特征
       传统聚落“自助式”保护与再生运作模式的核心点就是要充分了解传统聚落自然、人文环境的机制特征,把握传统聚落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理解和了解传统聚落居民的切身利益与合理需求,发现与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并依靠传统聚落居民“自下而上”地主动开展小规模、渐进式的传统聚落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与再生工作。
       因社会民众受教育程度、政府及大众思想意识所限,这种“自助式”的保护与再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且在探索“自助式”保护与再生工作的动力机制建构方法中,如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不适应性,缺乏相应法规政策与保障等问题,实际与研究的理想状态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黄莱笙当下古村落意象研究重地理轻文化
       当下对古村落意象的研究存在两大严重缺失:一是重地理概念轻文化概念,偏于硬件设施的规划设计探讨,对聚落空间的软件研究缺乏必要的深入;二是满足于横向移植的研究,忽视纵向精髓挖深,简单套用西方城市规划设计概念,对于古典传统精髓的挖掘利用缺乏力度。
       古村落意象的本质,就是所沉淀的先民经验与智慧、丰富的历史信息。古村落意象的象征,强调了要以看得见的符号来表现看不见的事物,表现那些深藏的古村落追求和梦想,强调了符号与意义之间要有相似的联系,也就是古村落物化格局、建筑形态、特殊的标志等,应当蕴藏着先民遗训或历史精神或发展意志。一个没有象征意味的古村落是平庸的。
       古村落意象的审美外化,应当注重感官的全方位开放。古村落意象的感官效果,视觉是基本,触觉最深刻,听觉最强烈,嗅觉最难忘,味觉最满足。美学上有同感之说,古村落意象营造的高境界,就是善于打通感官隔阂,将五觉综合运用。“五觉”的全方位开放,必使古村落意象情趣盎然。
       陈晓声应高度重视对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应当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的历史高度来把握,在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高度重视对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
       福建传统村落所保存的廉政文化传统是通过包含廉政道德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廉洁行为文化等,这其中廉政道德文化是核心,廉政制度文化是实现廉政理念的途径和桥梁,而廉洁行为是廉政理念和制度的结果,三者相辅相成。传统廉政文化通过族规家训、宗庙祠堂、乡规民约、民俗祭祀等载体表现和传承。
       近年来,福建省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传统廉洁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在传承、弘扬和发展。如福建土楼申遗和永定客家土楼的廉政文化传承,通过楹联匾额、祖训家规、山歌俗语、民俗民情等表现;福安“廉村”因特有的廉文化内涵而被列入历史文化名村等。
       戴志坚福建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
       传统村镇聚落的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小农经济下的农业生产与生活。福建境内多山多水,山脉和水系对村落选址布局的影响往往起决定作用。
       福建境内丘陵起伏,许多村落便坐落在向阳面山坡上,或居于避风向阳的山坳中。依山傍水历来是人们乐于选择的居住环境,依水而建、背山面水是常有的格局。
       再观福建古村落的空间布局,村落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宗法礼制、宗教信仰、防御意识、商品经济、风水观念等影响,因而空间布局形式有一定的规律。如以祠堂为中心,以宗教建筑为纽带,内向封闭的布局,以街、市为中心,受风水观念影响等。
       刘托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保护
       在传统村落中,村头、水口、祠堂、庙宇、戏台、池塘、井台等,既是准文物建筑,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空间,村中的许多活动、故事、事件发生于此,积淀于此,它们是传统礼俗的露天课堂,也是信息集散的中心,是村民文化和乡愁的载体或容器,在村落文化的生成、乡规民约的维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村落的魂。
       村落文化空间虽重要,但也非常脆弱,比有形的建筑遗存更容易被忽视而遭损毁而消失,特别是社会转型与城镇化进程的提速,支撑村落存续的物质与文化生态的加速改变与失衡,乡村的文化空间可谓魂飞魄散,失忆中的公共空间只是空有其壳,当赖以构成的有形建筑不具有文物价值时,便加速消亡。
       在村落整治与修复中,应优先考虑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维护,完善物质空间构成,复建缺失或损毁的建筑及构筑物,恢复和保持文化空间的完整,并延续原有的文化空间功能和氛围,让村民在社会自然发展进程中选择适于本乡本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公共空间而言,需要考虑的是空间功能的延续、转型、更新的问题,比如如何丰富、充实、升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如何将现代文明社会的社区文化中心的功能注入传统村落等。
       祁嘉华古镇古村古堡中自然与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以三明市为例
       三明市下梅村,因处在梅溪水系的下游而得名。下梅村目前已在开展旅游,但仅停留在“绕村一看”的水平上,留不住游客。主要原因——村子里缺乏体验性的活动。组织村民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家庭产业,是改变这种情况的重要途径。
       和平镇位于邵武县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近年来,和平古镇已经有所修复并开始涉足旅游业,除了对村落的护墙和门楼进行了整修,还专门设立了村博物馆。但是,在旅游业态上还急需进一步挖掘。
       胜一村位于泰宁县杉城镇,是典型的“城中村”,尚书第建筑的主体保存完好,其书院文化以及书院文化在当地的历史影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利用。闽北地区成为国宝单位的书院仅胜一村一处,发掘当地耕读持家、重学入世方面的资料,在尚书第中或展览、或塑像、或讲坛,都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途径。
       大源村位于新桥乡东北部,闽赣交界,山清水秀,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是一处非常适宜生存的环境。鉴于此,利用这里的自然环境发展养老疗养产业,无疑是一件既利国利民,又惠及当地的好事情。
       陈宜安保护传统村落我们不能等待——以古田县凤亭村保护为例
       凤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凸显了闽台合作特色。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台湾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密切闽台合作交流,使我们在建成小康社会和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和不走弯路。
       一方面邀请台湾学者、台湾乡村达人和台湾大学生走进凤亭,深入凤亭,与凤亭乡亲互动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台湾乡村邀请凤亭村主任和林耀华研究会会长等,到台湾考察、调研。
       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凤亭村还紧紧结合了了解、挖掘并深耕自己的在地文化,从打造“金翼”文化品牌开始。我们全力以赴修缮和保护林耀华故居,打造金翼文化系列品牌。
       保护传统村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远在路上。
       保护主体是居住在村落里的乡亲,他们的保护意识不是与生俱有,也不是自然生成。要让村民“了解自己的土地和生长于这块土地的文化,才有可能建立文化的主体性”。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建设。它必须建立在人的现代化教育的基础上。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
       我们的努力目标就是使凤亭村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样板,成为社会创新试验田,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成为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基地,成为两岸及国际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阮仪三留住乡愁——新常态下文化原乡的回归
       近年来,江南小桥流水的古镇民居成为旅游热点,游客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一些家园的感念。水乡的主要街道大多布满店铺,卸掉排门板,便是熙熙攘攘的街市买卖;转进巷弄,顷刻就跨入了闲静的生活,粉墙黛瓦、小院门头,巷弄是街坊内部延伸的交通空间。
       如果说巷弄承载了相互守望的邻里生活,那长长的、蜿蜒的廊棚,则是充满包容性和公益精神的半公共空间——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不仅是民居的前庭、也是店铺的扩展,更是风雨无惧的街道。室内与室外、路过与驻留、公共与私密都在廊下融为一体,连接成一个情感上的“共同体”,人们在此处行走、相遇、纳凉、摆上小桌子吃饭、互相打招呼、闲话,处处反映出对生活便利和人际沟通的需要和尊重,“小空间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反观当代功能型的城市空间,虽然科学性很强,间距、日照、通风考虑得很细致,但是缺乏人际网络,失掉了这种社会和谐的关系。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和求学机会涌向越来越拥挤的大城市,而在大规模工业化和恣意扩张中失去自我的城市却始终未能让人们安下“家”来。
       江南水乡古镇雅致多变的城镇空间、悠闲轻松的生活节奏、亲切淳朴的邻里交往、家庭化生产的丰富多元,与现代社会快捷而单调的生活相比,显得弥足珍贵。更有序的关系网络、更友善的社区、更舒适的环境永远是人们对生存状态的共同追求。
       王小红融·合——泉州红砖大厝古民居田野考察
       十六座大大小小的古宅,七个阴阴晴晴的日夜。初见她时我们转过田野里的公路,古厝的红砖渐渐铺满视线。
       我们就这样融入了每一座古厝,在老宅的一角架起长条板凳,从一梁一柱开始,了解她,描绘她。从她的燕尾脊下,发现瓦石细木的精致,在她的石板路上,读出千百年来的沉淀来。
       听不懂的闽南话,没吃过的红薯粉羹,看不完的红砖白石,而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展示我们眼前的官桥,眼前的古厝?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13级今年的春季下乡测绘教学选择了闽南红砖大厝作为研究、分析的目标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言。
       我们通过全面、详细地测绘蔡氏古民居以及深入了解、观察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闽南红砖大厝有相对全面的认识了解并做保护性资料收集与整理。与此同时,通过结合对土楼的考察进行感受性比较,体验两者在空间类型、建造方式、材料使用以及气候应对等方面的差异性,加深对传统民居丰富性的认识与了解。
       刘晓峰对闽北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村落是怎样做到从吃住行游购娱等角度完成建设的?旅游产品的三大要素是旅游招徕物、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与服务。其中包括旅游主题的挖掘、开发,交通线路的设定,以及这六方面设计——
       吃:旅游特色食品的开发,住:民居、民宿等居住环境的设计,行:旅游手段、线路、设施(厕所等)的设计,游:旅客游览的内容的设计,购:旅游地特色礼品的开发,娱:为旅客提供相应的娱乐设施。
       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单纯的古村落保护的作用很大,但有限度。利用好古村落资源,开发好古村落,让村民了解古村落的价值。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古村落。
       古村落的开发一定是活态的。活态的更有村落魅力。古村落开发是以村民为主体,为了村民的,村民积极参与的,村民得利的,如此才能久远。
       闽北古村落的旅游产品设计,可以村落为单位的旅游产品设计,如和平豆腐、碎铜茶、杂粮、山菜干、乡村土菜。再说到乡愁教育,宜整合福建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以城区中小学生假期旅行,毕业旅行为客源对象,设计相关线路,如古道、黄峭办书院、状元第、尚书第、文昌楼等。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