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古村落瓦解加速靠什么留住乡愁
发表日期:2015年6月17日      来源:      作者:田虎

 不久前,记者在安徽蚌埠龙子湖畔看到,古民居博览园内的工匠艺人们正在对从各地抢救而来的古民居进行着精心的修复;而近日,地处太行深处的河北沙河市内,“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吸引来了大批专家学者。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平均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这其中古村落的加速瓦解也迫使人们的乡愁渐渐随风飘逝。

  现状

  传统村落亟待建立“户口本”

  近日,由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沙河召开。作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七部门已公布了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共有2555个村落入选传统村落名录,但这与散布在祖国大地上的广大农村相比数量还太少。所以,目前即将进行第四批申报认定工作。本次会议的主旨就是盘清传统村落的“文化家底”,为传统村落建立“户口本”。“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我们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只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下一步还需要建立科学保护体系、制定合理保护标准,建立监督机制和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规划。”

  地方之声

  很多村子只剩下孤老

  对于目前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村落来说,“空巢村”的现象异常普遍。广州市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梁迅告诉记者,广州有好几个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有一小部分还有原住民,有一些就完全荒废了。“现在这些村子都呈现一种空心化,青壮年都出外了,即使村子里有人也只是一些孤老,还有一部分租给了外地人,原先村子的味道已经没了。”而作为拥有蔡氏古民居等热点古村落的泉州市,如今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上也有不少头疼的问题。泉州南安市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很多古村落中的原住民都去海外做生意了,现在住在村子里的人对于保护、开发都兴致不高,也不愿配合。“其实各地政府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有些人觉得村子的土地可以整合、拍卖,为什么非要去申报传统村落,因此有的地方的古村落就这么消失了。”

  旅游开发难点重重

  如今不少古村落也希望通过旅游开发拉动村内经济。梁迅表示,广州现在有的古村落已经被评为了A级景区,沙湾等地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其实旅游开发和修缮保护分不开,村子里的房子不能到处是危房,这既需要旅游部门的努力,也需要文物部门的配合。”而渭南市文物旅游局规划科科长郝长胜告诉记者,虽然旅游开发能够拉动村子经济发展,但是村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又是一个难点。“他们会觉得游客进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应该分到利益抽成。”而泉州南安市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即使要开发也要先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古村落应该还是以保护为先,“旅游开发也得按规矩来,哪怕是一个木头零件,如何处理也要听文物主管部门的。”此外,泸州市旅游局副局长谢先海介绍说,现在还有不少古村落,交通不便,又是贫困县,还住着很多少数民族,生活条件都不够便利,更别提开发旅游了。

  观点

  冯骥才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村落保护第一人”

  留给后人的是历史人文经典而不是景点

  目前很多古村落都已经开发旅游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注重历史旅游文化价值,留给后人的应该是历史人文的经典,而不是景点。现在都在说要留住乡愁,保住古村落就是保住了乡愁。古村落不只是一种生活的需求,也是文化的需要。古村落可以搞旅游,但首先是能让村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要把现代文明的便利输入村落,比如交通、供暖,解决劳动就业。不能把民俗完全作为卖点,要维护村民自己的文化生活,如果全都围着旅游转,生活的主人变成了服务人员,那么传统村落的精神价值也就丧失了。

  幸存单体建筑可集结打造“露天博物馆”

  原则上来说,如果没有原住民,只有房子,这个村落的生命也就没了。但在世界的古村落保护工作中,还有一个专用名词叫“露天博物馆”。比如有某个村落已经要整体消失了,但其中有一两个单体建筑还保留着,比如一个戏台、一栋大宅。那么按照西方的做法就是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单体建筑集中起来,按照村落的模式,错落有致地安排。丹麦、泰国、日本、俄罗斯等都有类似的项目,德国还会根据这个建筑的功能把某种历史手艺融合进去,比如一个老式面包房里面会加入古法做面包的展示。这种“露天博物馆”形式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保护方式。

  实地探访

  450栋古民居异地重建

  古民居博览园与其说是景区,不如直接当成龙子湖的一部分,运土堆山,开河扩湖,就在这山环水抱的胜景中,收藏着来自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山西、河南、陕西等地的450栋古民居。马国湘表示,这450栋中,有些只是房子的一个部分,“比如客厅,因为其余部分垮塌了,我们只收到了没垮的部分。”马国湘透露,未来这些建筑会分布在六个岛上,每个岛有一个主题,有些建筑可以住宿,有些建筑用作饭馆茶肆,应该会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异地重建的古建筑群落。

  同时,记者发现,除了古建筑,就连这些大宅院曾经配有的古木、古石、假山也一起被挪到了古民居博览园中。马国湘对此坦言,因为它们息息相关,欣赏的是古建筑整体的美。“三峡水库合龙前,有一批三峡移民被安置到崇明县,这些移民说家乡有好多树移不走,马上就要被淹了。我马上抽调了100多号人,带着大型挖土机和吊车上路,最后大概抢救了一万多棵,最老的一棵罗汉松有1200多年。”

  旧库房变身“雕刻时光工厂”

  在蚌埠市郊的一处老库房中,几名工匠正在刻门楣,来自江西的吴师傅说,“一个门楣简单些的要刻四五天,镂空那种比较复杂的要刻20多天。腐朽残缺的,要按照原来的样子或者图纸要求做一个配上去,还要经过特殊的做旧处理,确保颜色和质地接近一致。”

  这些老库房其实就是古民居的修复工厂,从全国各地分拆、运输而来的古民居建筑零部件都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着师傅们用刻刀帮它们恢复生机。马国湘表示,很多古建筑的房梁烂掉了,很多门窗雕花在“破四旧”时被弄残缺。“我们有一支100多人的修复队伍,长年在仓库里做修复工作。现在好师傅很难找,这些人以前叫‘大木工’,做家具的师傅叫‘小木工’,‘大木工’的手艺都快失传了。”

  建筑本身也有记忆

  在去年新修复完的一座3000平方米大宅内,部分构件为明代建筑,石木结构,主屋按明代建筑风格修复重建,两侧增建厢房,前厅天井开阔,后堂配置戏台,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雕饰精美,令人不禁遐想起当年大宅主人的富足生活。马国湘表示,人住了之后,就与房子之间发生了故事,既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这使得房子有了价值。


  古民居博览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抢救来的古建筑,连屋里的家具也会一起收购,还会寻访当年住户的后人,为的就是在修复重建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比如浙江宁波侯氏大宅门,建于清末,距今200多年。原屋主侯氏家族系出河南,随南宋王朝从中原流落江南。民国早期,侯氏以‘红帮裁缝’驰名。抗战爆发后,因连年战乱,侯氏一门被阻隔在台湾海峡两岸,直至改革开放后得以团聚。在龙子湖畔修复重建的侯氏大宅门,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政治变迁和两岸同胞悲欢离合苦难历程的见证。”

  特别关注

  龙子湖畔的老天地

  近日,记者受邀前往位于安徽蚌埠龙子湖西南岸的古民居博览园采访,这个由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湘投资开发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正在以易地重建的方式,为抢救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做着执着的努力。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