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5月20日 来源:武义新闻网 作者:朱治平
“古村落是写在大地上的文化,是写在大地上的活历史。”日前省长李强来武义考察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情况时指出。他对武义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时至今天,古村落已被视为珍宝。从省市到中央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习总书记说:“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乡愁二字用得真好,总书记所说的“乡愁”指的是生态方面的,更是指文化方面的。我们的古村落、古街区就是乡愁。他们承载的是我们的历史记忆,承载的是我们的感情寄托。乡愁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认同和向心力、凝聚力,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根,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是悲哀的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根的地方是没有力量之源的。
从2012年开始,由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传统村落的甄选,并且有真金白银的补助投入。中央对古村落保护、乡土文化的重视,几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毗邻我县的松阳,去年有42个村入选传统村落。因为经济的相对落后,那些泥墙黑瓦的村落原生态地保留了下来。其实我们也不可妄自菲薄,武义的古村落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我们武义有1700多年建县史,多数村庄建村都在百余年以上。我们的古村落是可以引以为豪的。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特征,使武义古村落无论在村庄布局还是建筑式样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象与内韵。1934年10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和夫人林徽因专程到武义考察了陶村、凡岭脚等古村落,仅在延福寺就呆了9天。后来,他将考察所掌握的武义的一些建筑作为江南民居的样本写入了《建筑史》,称赞武义古建筑渗透着民族精神。我们的古村落保护、开发也是算早的,郭洞、俞源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我县的旅游业就是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蹒跚起步的。得益于早先的三大区域发展布局,我县中南部仍然保存着大量原生态的古村落,不少村落还有较好的明清古建筑遗存。古村落与温泉、生态可谓武义“三宝”。这些年,我县加强古村落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作为增强武义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参与,提倡宗族成员捐助资金保护古村落,引进工商资本加强整体保护。投资8亿元集中迁建70余幢古建筑的璟园古民居博物馆项目是我县古村落异地保护的有益尝试。我县目前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村入选传统村落名录,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实践证明,以“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是古村落保护的有效途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年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各地越来越重视这方面工作,相对而言我们却滞后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古村落在不断地换“新颜”,许多传统村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拆老房建新房,这也是情势使然,然而我们看到农村里盖的新房大多是火柴盒式的,除了实用,几无审美可言。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既改善和满足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又能有效地传承乡土建筑延续地方历史文脉,这已是引起中央高层关注的大问题了。我们可以像丢掉破衣裳一样把老房子一拆了之,可以用推土机随意改变村庄的格局、原貌,村子里几百年古朴的卵石路、青石板路可以用水泥一浇了之,令人惋惜不已。我们弃之唯恐不及的泥房,现在在大城市里的人看来却是宝贝了。而我们的农村建了新房,许多还是赤膊墙。走在这样一个新房林立的新村就像走在红砖累累钢筋水泥的大工地里。村民们生活在这样的工地里,会有心灵的归属感吗?这是自己赖以栖息的家园吗?
我们今天新建的火柴盒式的房子是比不过古人的。十多年前,我在范村采访时,村支书对我说,从前人们从范村这头跑到那头不会被雨淋湿,我当时心里就想,我自小生活的云溪村,就是这样。武义的许多古村都是这样。这是古人规划、建筑的高明。的古民居讲究的是依山就势,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既有深宅大院的幽深,又有小巷里弄的逍遥。省里提出实施“浙派民居”改造工程,着眼的即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今后农村建筑的主流不应是欧陆式的小洋房,甚或是千村一面火柴盒式的新民居,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乡土建筑的传统和文化。有语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于乡村建筑而言,则可以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的。
入选传统村落的大致标准是其传统建筑规模、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较好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较好的美学价值,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价值,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对照标准,结合松阳的榜样,我们还大有挖潜作为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保护好古村落又解决村民的实用生活功能,这是对我们智慧和能力的考量。省里对古村落的保护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设立了补助基金。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抓好1000个古村落、10000栋古民居的保护,同时提出要抓好古道、古桥、古井、古建筑的保护。如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谋划好、规划好、保护好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李省长在武调研时强调了三条:第一要保护原真性。毁了旧的搞新的,毁旧搞新来做旧是无意义的,拆了真的搞仿古是最可怕的。第二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过去古村落保护主要注重建筑和布局上,今后要把民俗、民风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个活态的保护。乡愁很多是由民俗、民风组成的。三是要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一定意义上讲,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李省长指出,这些年,许多地方因为古村落保护起步得早,利用得比较好,现在尝到了甜头,最典型的是桐乡的乌镇和余杭的西塘,以及永嘉的楠溪江一带。要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保护、整治、开发的良性循环。
我们的上街古街区,在“保”和“拆”之间争议了这么多年。当然今天已不用争议,只是如何保护开发利用的问题。有人说,上街老旧的房子没几幢有价值,与俞源的花厅比单幢的建筑来讲,也许是这样。但上街的街巷格局它是一个整体,比如现存的老横街区域,它是一个旧有的空间形态,我们保护古村落古街区的目的是保护传统的生活形态,它表达的是一个静止的武义老县城的历史记忆。用专家的话说,你把那斑驳的墙面刷得白白的、光光的,就是破坏了,因为把岁月的沧桑、把历史刷没了,更不用说对整个区域格局的改变了。在历史古村、古街区的保护开发上,就省内来讲就有现成值得我们学习的样本,比如临海的古街,它的修缮较好地保留了历史原貌,同时又少了功利、商业的目的,保留了部分原住民,真正打造了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已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的典范。我们要推进城市化,高楼大厦造不过上海杭州,但我们如果能够较为原生态地保护开发好县城的历史老街区,这是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这样我们的城市就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内蕴。
有人说古村落保护开发没有多少经济价值,像俞源,只有专家才看得进去,普通游客并不感兴趣。也许从眼前单纯功利的角度看,是这样。但是,古村落怎可只以眼前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它的价值。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现在轻易毁了的东西一旦逝去,等到我们发展到真正要去保留的时候,那逝去的却已是用钱也买不回来了。去年下半年,城西片选择性的拆除部分老建筑时,在拆除工地上,我偶然看到原博物馆老馆长老涂坐在待拆的石门槛上,夕阳中一脸的忧伤眷恋。我被这眼神深深打动。我相信,一位老文物工作者,他对老城西价值的理解和感情是非同寻常的。我深深感到对古村落、古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宣传真是任重而道远。而对古村落古街区的保护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更是任重而道远。习总书记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乡愁是一种回不去的、易逝的美丽。的确,我们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单纯的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还应该体现出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的保留、尊重和延续。时至今天,如果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如果我们仅仅只有认识而没有实际的行动,那将给我们的后人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愿我们留住光可鉴人的卵石路、青石板路,留住青山延绵的天际线,留住老城区的街街巷巷,留住斑驳的马头墙,留住柔缓的天然绿堤,留住黑瓦泥房……
留住我们的历史记忆,留住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