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4月7日 来源:新东方在线 作者:王睿
日前,文化部主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多个专家指出,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不能断了“文脉”,而且非遗保护要和生活连在一起,不能只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大量的自然村落开始因为并村、空巢等原因而相继消失。这些消失的村落随风消散,留下的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即便是得已进入人们视野并企图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归根究底,城镇化的野蛮开发,是有意无意破坏“文脉”的根源。城镇化建设亟待转变“赛跑”心态,才能让非遗保护走入正常的轨道。
首先,过度的商业介入致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原貌不再。在山西,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剪纸艺术几乎是每家每户妇女必备的手艺,为了传承这项活着的艺术,当地政府在2010年申报并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但是大量的商业合作,用机器以模式化大量压制剪纸,相反手工剪纸却一直难有持续的模式生存和发展。又如一些地方戏曲,过度商业开发,往其中“添油加醋”。艺术原貌被人为地改变,这种形式的保护实际上是变相破坏,也是毁灭性的。
其次,“重申报、轻保护”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最突出的问题。热热闹闹申请,冷冷清清保护。一旦成功申遗,濒临灭绝、难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一番敲锣打鼓的热闹后,便被当地政府抛诸脑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宜也人迹罕至。
另外,长期的投入不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技术、专家的支持。一些非遗项目,本来传承人就少,假如没有专门的专家、学者为其建立相关资料库,没有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的行列,如此非遗的保护自然也是停滞不前的。在文化背景相近国家之中,日本的非遗保护一直被称道,日本文化厅年度每年拨款100亿日元,用于保护非遗,为这些民间艺术建立数据库、做档案、做影像资料等。而一些在工艺或者表演艺术上的老艺人会被认定为“人间国宝”,政府每年为每位“人间国宝”提供的经济补助为200万日元。
跑在城镇化的路上,是时候把脚步慢下来了。作家冯骥才就曾经说过,粗暴的城镇化进程对文化的根,特别是对非遗,是一种断子绝孙式的破坏。城镇化与非遗保护在实践层面固然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显然不是不可调和的。装点出新型的城市,就一定要让文化肌理断裂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急需改变过往把非遗保护视作城市发展的花边甚至是累赘的意识,要把非遗保护在城镇化过程中成为前置工作。用资金投入、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手段改变过往非遗保护是挪动的乌龟,城镇化发展是奔跑的兔子的状态,只有相关部门对文化考量有足够的重视,才能让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发展齐头并进。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