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没这么快
发表日期:2015年4月1日      来源:文汇报(上海)      作者:祝越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再次建议立法保护古村落。

我国有自然村落230多万个,比如炎黄故里、大禹故乡等等,古村落孕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冯骥才对此颇为担忧。“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消失了90万个村落—我们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来没有这么快。”

古村落遗存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点的历史生活,“最重要的是保存着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的村规村俗中的传统价值观、道德准则。”冯骥才形容,“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

去年两会,冯骥才建议,保护古村落,国家要有所作为。他的建议得到了关注:国务院拨款100亿元,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发起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开始对各省各民族地区古村落进行全面调查认定。

目前,他们根据专家提出的一整套标准,认定了三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冯骥才的预期是将来要超过5000个。“凡是认定为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财富,都不许再动了,下一步就是为这些村落的保护制定规划。”在走访中,冯骥才看到不少令人寒心的现状,“比如山西泽州的一个村子,他们没有村落史,就是村民一点记忆,没有考证、没有调查—实际上就是扔在那里的,没有人管—就是这样的村子曾经诞生《康熙字典》的作者陈廷敬。”

调查还发现,愈来愈多的村落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还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古村落的保护,难在哪儿?冯骥才回答:“难在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建筑,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 

今年,冯骥才和一批来自文艺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的专家正在为每个认定的古村落建立全面的档案,“记录它的历史、规模、形状、与自然的关系、历史见证物等。”由于历史上没有村一级的“地方志”,所以他们先到晋中、保定的村落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对民族、姓氏、建筑和户籍的考察,确定了范本。现在已经建立100多个古村落档案。

“国家认定标准有了,现在还需要一个科学的保护体系。”冯骥才提出,一个科学的保护体系,从责任人、监督机制、长远规划,到立法,缺一不可,“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古村落也应该有《古村落法》。”冯骥才说,古村落是另类文化遗产,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乡愁。

如何保障原住民稳定的生活来源,如何把现代科技文明输入到古村落中?为避免古村落保护沦为“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冯骥才呼吁将文保执法列入官员考核并建立问责机制,“中华民族是文化的贵族,如何让原住民意识到村落的文化价值,唤醒一种文化自觉,这是政府要做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