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3月31日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郑 磊
这是一个因修建长城而诞生的村落。因为那段长城叫西沟长城,所以这个村子叫西沟村。400多年前,爱国将领戚继光率领英勇善战的浙江义乌兵,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修建长城,戍守边关。那些长眠在长城脚下的将士,坟茔都面向东南,他们的老家在那边……现在,村里居住着850位村民,大多是当年义乌兵的后裔。在祖辈当年守护长城的地方,他们守护着自己的村庄。
地处塞外的北方村落 蕴含着江南古韵
古老的西沟村如一片“世外桃源”,群山环绕,林木茂盛,一条小河从村中穿过。村落的一侧,就是蜿蜒起伏的明代古长城。
静谧的村落里,青砖灰瓦的古民居古朴沧桑。起脊的瓦房,探出的房檐,完好的滴水……它们随山势建在缓坡上。
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告诉记者,村里留存下来的古民居有170间左右,都是人字架形屋顶或稍具圆形的平屋顶,上面覆盖着瓦片,有着南方的建筑特色。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古民居屋顶的瓦片已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的发乌,有的泛白。据介绍,这是因为年代久远所致。因为瓦经历了一定年代后,经雨水浇、风化、侵蚀或者遭人为踩踏破坏,需要补换一些新瓦,而其中还留有一些老瓦,因此房顶上的瓦颜色不一。
61岁的田春胜现在居住的房子,是一座较为典型且保护相对完好的古民居。他住进这座房子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祖辈一直住在这座房子里,到我这儿是第10辈了。 ”房子原本是“老于家大户人家”的,后来他家买了下来。村里的人说,这房子大概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老房子靠窗连着一排土炕,有一根较粗的木柱直抵炕沿。窗子是典型的木格子式向外开的老窗。五间房,中间是厨房。
据介绍,西沟村的古民居在室内结构上也与周围地区的房屋有明显不同:其里外屋由木板间隔,厚约4厘米;木板间壁墙中间挖有一个碗口大小花瓣形的孔。据当地老人讲,这个孔是过去婆婆为监督在外屋做饭的媳妇而凿设的。除了河北和辽宁一带,这样的木板间隔墙是绝无仅有的。
刘福生家的老房子,据说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院落开阔,东西两个院套,有十多间房屋。院子里有古石磨、古水车等老物件。 “屋里还有光绪年间办事情的账单呢! ”他说。
历经几百年的光阴,现存下来的古民居已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村民讲,他们的祖先是浙江义乌人。明朝时,爱国将领戚继光率领着英勇善战的浙江义乌兵,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戍守边关,修建长城。义乌兵携妻带子居住在这里,世代繁衍……
400多年过去了,当年义乌兵发明的一种饮食——用山上最常见的波勒叶包的波勒叶饼,还是村民最喜欢的食物。当年义乌兵从南方带来的拨浪鼓文化,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而那些长眠在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将士,坟茔都面向东南方向,那是他们的老家义乌的方向……
当年勇猛将士戍边在长城上 随军家眷劳作在长城下
西沟村有个自然屯叫立根台,听当地老人讲,当年戚家军义乌兵下决心在这里戍边保家,所以取名“立根台”。
48岁的叶德红居住在立根台。他告诉记者,屯子里姓叶的能有六七十人,都是当年戍边将士的后代。在义乌,有他们的家谱,细数下来,叶德红是第14代。
据史料记载,西沟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名将戚继光被调到今辽宁、河北、北京一带整顿边务,他率领平倭有功的浙江义乌兵来到这里驻守。绥中县境内的长城由广宁前屯卫 (现在的绥中县前卫)负责守护,守护长城军队的总部设于前卫。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曾率部对这一段长城进行大规模的加砖重修。当时工程繁重,守卫任务又很艰巨,戚继光为稳定军心,就特别准许一些家眷随军。长城修好后,将所建敌楼分派到各家各户负责守卫,于是很多官兵携妻带子在敌楼上安下家来。后来又从长城上搬下来,在长城附近繁衍生息。
西沟村,就是这些戍边将士和家属所建。村里的古民居,也是出自这些驻守长城将士的后代之手。村里,戍边古井、碾盘和石磙还在。
现在,西沟村小河口附近的长城和山上,还有当年官兵和家属生活的遗迹。距离小河口1公里左右的高山上保存着被专家认为独一无二的一座敌台,这座敌台的特殊之处就是仍然保存着最上面屋子的屋顶,这座三层敌台的顶层曾经住过守军的家属。敌台下面一块向阳的山坡上,有一块4平方米左右的韭菜池子,每当春天到来,韭菜发芽生长,有时村里一些上山放羊的人还割回来吃。
一位叫曹成惠的老人讲述了他们祖先的故事。曹成惠在绥中县的第一代祖先叫曹瑞龙,任部队的把总,去世后就埋在西沟村小河口的一个山坡上。当年,曹瑞龙从老家义乌带来了族谱,族谱排辈的字序是:“瑞文治国土,仲永万德成,天长明广大,君正佑辰良”。后来,有一个叫曹老广的,又给续填了10个字,“红梅开发育,东乃犀之灵。 ”据曹成惠讲,他们的二代祖先曹文富一共兄弟5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为 “成荣花富贵”,哥儿五个分家后,称为五大门人,这些人去世后都埋在小河口长城附近。
曹家宗族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家祭活动。家祭时,各宗支从各处汇聚到一起,吃上坟肉。先在河滩上摆放好桌椅,以鸣钟为号,钟声响后,各宗支的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带着餐具一齐向河滩走来。人到齐后,专职分肉的人提着肉桶到桌子添肉,一边添一边喊:“吃了添吃了添,别吃肚外边。 ”这一天是曹姓家族的人们最热闹的一天。而据专家考证,吃上坟肉的习俗和义乌人祭祖的习俗是一样的,这是从明朝保留下来的最有特点的一个习俗。
西沟长城上有威武的敌楼 也有精美细腻的云纹
“这些都是我拍摄的长城风光的照片。这是下雪的情景,这是长城云海,这是山上红叶,西沟长城一年四季的风光都很美。 ”采访时,刘福生向记者介绍,“长城云海一般地方很难遇到,但是这里的长城云海却能时常见到,一年能有几十次的大小云海出现在长城上。 ”
刘福生今年63岁,1968年他由锦州插队下乡来到绥中县,在调研绥中义勇军史时发现了西沟村小河口,被其独特的长城文化所吸引。 2001年,他在回城23年后又重返小河口,并定居下来,挖掘小河口的历史文化。
西沟村的长城,堪称万里长城的一处“奇观”。在这段长城上,可以见到古代建筑最高规格——无梁殿。此外,这段长城上的敌楼、烽火台等建筑做工非常精细,不少敌楼的门楣和立柱上镌刻着精美的云纹、花卉、牧马等图案,有些敌楼铺房的屋脊、房檐上还饰有砖雕的鸟兽图案,甚至在城墙垛口上的射箭孔周围也刻上了漂亮的装饰线条。
令人称奇的是,有座敌楼的图案盘旋屈曲、线条复杂,好似缠绕在一起的两枝莲花,村民叫它“缠枝莲”,是夫妻恩爱的象征。
在西沟长城,人们可以看到“三龙交会”的景象,蔚为壮观。由东、南、西三面而来的长城如三条蜿蜒盘旋的巨龙,穿越崇山峻岭,齐聚于锥子山,在锥子山上呈“丁”字形交会。这是万里长城中一处绝无仅有的“胜景”。据介绍,锥子山是明长城的分界点。锥子山长城属于蓟辽长城,其山之南、西是蓟镇长城,东面为辽东镇长城。
西沟长城是连接辽东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纽带,其沿燕山山脉东部余脉修建,主要以石墙、山险墙和山险为主,同时又辅有敌台、烽火台、堡城等,共同组成了严密的防御设施,是明代辽东长城防御体系中最坚固、最重要的部分。
几百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仰望西沟长城,城墙上的座座敌楼、烽火台宛如尊尊明朝将士雕像,默默伫立,仿佛还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动人心魄的沧桑历史。
西沟村的长城还呈现给人们一个奇特的景观:站在西沟村小河口的长城上,“可以看见大海,可以看见森林,可以看见城市。这是在其他任何一处长城上无法同时看到的美景。
南方的义乌兵为什么要北上戍边
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根。2010年,绥中、秦皇岛等地的部分义乌兵后裔来到了故乡义乌,寻根访祖。而随着祭祖活动的展开,当年戚家军义乌兵北上戍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也渐渐浮出水面。
当年,戚继光为什么要征调义乌兵北上戍边呢?
据介绍,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上隶属于金华府,这一带自古有尚武的习俗,民风彪悍。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已被朝廷委派到浙江负责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戚继光,决定训练一支新军,用于对付凶残的倭寇。他在义乌首批招收了4000名农民军,训练了著名的鸳鸯阵法。这些农民军在开州,与倭寇作战,九战九捷,从此由义乌兵组成的戚家军打出了威名,让倭寇闻风丧胆。明朝著名的文人徐文长这样写道:“群凶万队一时平,沧海无波瘴岭清,帐下共推擒虎将,江南只数义乌兵。 ”
公元1561年初,两万多倭寇向浙江沿海袭来,戚继光又先后分4次从义乌增调了2万多壮士,从浙江沿海一直打到福建、广东。到公元1565年,平定了危害东南沿海的倭患。
公元1567年,受明朝重臣张居正的鼎力举荐,戚继光受命到北方戍边,担任蓟镇总兵。蓟镇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特别是在永乐迁都北京后,担当着拱卫京师的重任。
北方的万里长城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修筑,经历了许多朝代,但在明朝之前修筑的长城上,并没有这一座座既可以储存弹药又可以住人的空心敌楼,戚继光和他的将士们发明创造了一座座雄伟坚固的敌楼。据史料记载,在整个蓟镇1200公里的长城防线上,戚继光和他手下的将士们共修建空心敌楼1337座。修好以后,
戚继光从浙江义乌调来第一批3000
火枪手、3000炮手共计6000人,戍守整个蓟镇长城边关。
据义乌地方志记载,义乌兵到来的当天适逢天降大雨,戚继光命令他们在雨中列阵,结果这些义乌兵在雨地里从早上一直站到晚上,岿然不动,使北边原来的守军非常震撼。义乌兵是戚家军中的精锐之师,戚家军威名远扬,与义乌兵的骁勇善战、百战百胜密不可分。
据义乌市志编辑部统计,明朝后期戍边修长城的义乌兵武官有104名,当时征调到北方的义乌兵,被戚继光作为兵样派到长城沿线用来训练北兵,这也是戚继光负责防守的长城沿线都散落有义乌兵身影的原因。
那么,义乌与北方的蓟镇长城相距几千公里,如此遥远的路途,400多年前义乌兵是怎样到达这里的呢?
据了解,戚家军义乌兵当时是由义乌走到杭州,由杭州坐漕运船,沿南运河过了长江,再沿着北运河,一直到北京通州。在通州码头上岸,再走100多里地,到蓟州,就是现在天津蓟县。当时,戚继光的帅府在蓟县。义乌兵到蓟县后,再上山区去修守长城。
据史料记载,当年戚继光在整个抗倭和戍边过程中,分5次总共征调了2.6万名义乌兵。当时修筑的长城工程非常浩大,守边任务也繁重艰巨,为了稳定军心,明朝政府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前来随军守边。于是,携带家眷的义乌兵家庭就在这荒凉的异地边塞定居了下来。
明长城的义乌兵往往一家人守护一个敌楼,义乌兵的家开始设在敌楼上,平常他们就生活驻守在里面。家族成员去世后,就埋在自家敌楼脚下的山坡上。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也形成了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逛楼。每到清明节前后,村民们举家出门,背着菜肴、水果和酒,来到山脊的长城上,瞻仰先祖留下来的一座座楼台,在此祭祀祖先,祭拜长城,虔诚地祈求祖宗的佑护。
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
西沟村坐落于“关外第一县”绥中县的永安乡,现有260户人家 850口人。全村耕地面积1350亩,森林面积3万多亩。
这是一个因修建长城而诞生的村落,村民大多是明朝修守长城名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义乌兵的后裔。西沟长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有“第三八达岭”之称。这段长城有一处绝无仅有的“胜景”:由东、南、西三面而来的长城如三条蜿蜒盘旋的巨龙,齐聚于锥子山,形成了 “三龙交会”的壮观场面。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