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古村落保护留住文化之根
发表日期:2015年3月22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王卉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冯骥才建议将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列入官员考核,建立问责机制。为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去年6月,冯骥才及其团队还启动了一个新课题——“传统村落立档调查”。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古村落消失的速度相当惊人,2000年时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消失,其中包含众多古村落。

  不可或缺的文化财富

  古村落也被称为“传统村落”。古村落中保留着最根性的文化记忆和多元文化发展的可能性。

  “传统村落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不可再生,消失了也就没了。”冯骥才叹息。

  古村落承载和孕育了民间艺术、建筑、民俗等民族文化,它的衰亡所损毁的价值远比所谓创造多少个亿的经济效益更大。

  城市化发展造成千城一面,让乡村濒临消亡。冯骥才认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轻视体现了一代人在文化上的无知和愚钝,人人都应该自责。

  统计数据呈现的“消失”,其中有一部分是村镇合并、更名带来的,并不是物理层面的真正消亡。然而,村落景观的凋落、山水体系的破坏、民居建筑的衰颓,以及大量以“文化”为名的乱搭乱建,却是摆在面前的。

  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他的新著《留住美丽乡村》前言中这样表述:乡村是一个文化宝库,但宝库也是需要经营的,需要人们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许多优秀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循环利用、低碳生活、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乡土知识与经验等,不仅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所重视,也常常为自然科学家的新发现提供启发和思路。这些优秀品质和传统同样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宝贵财富、重要基础和内容。

  朱启臻强调,把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深厚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忽视乡村价值另起炉灶的生态文明建设或和谐社会建设,是无根的文化,往往成为空中楼阁,这方面的教训并不乏见。

  依存条件在改变

  冯骥才认为,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的高速发展都是古村落迅速消亡的重要原因。虽然发展本身是必要的,但我们此前没有作很好的准备,导致乡村文化迅速衰落。

  “经济开发、年轻人外出、村庄的空心化导致古村落的衰落,这些仅仅是原因之一。”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对《科学报》记者表示,不仅是古村落,所有村庄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王景新看来,古村落形成和延续至少有两个重要条件,其一,几乎每一个古村落都有一个名门望族,名人祖先迁徙到此定居,繁衍生息,他们学而优则仕、则商,或耕读传家,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保护和传承了古村落;其二,过去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运,而古村落选址大多靠近河流和山区,村里有一条水系,便捷的交通运输带来人流、物流集聚,这样就形成一些古村落。

  到了现代社会,这两个条件都不复存在。王景新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交通格局的变化。

  高速公路、高铁航运形成的交通网络改变了原有格局,加之生态破坏,一部分小流域干涸了,不能继续通航。部分古村落由原来的交通发达之地逐渐走向了闭塞,人流减少,物流也不再经过这里,村庄自然衰落了。

  如何更有效保护

  “由于资金的原因,也由于认识的原因,很多古村落得不到有效保护。由于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对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古村落无力保护。”朱启臻在接受《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即使是那些被政府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村落,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当地老百姓希望享受现代生活方式,不满足于原有的生活方式等等。

  “所有村落都有存在的价值,不应让它们消失,古村落更是如此。”朱启臻表示,古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既要保护古村落的文化要素,又要让当地居民享受现代生活。关键要清楚哪些要素是传统古村落最珍贵的东西,而保护也主要针对这些要素,而不是一草一木都不能动,那样就没办法利用和发展。

  现在国内外通行的方法是把古村落原型保留下来,内部可以现代化,增添厨房、卫生间、生活设施等。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建筑上进行改造。古村落的要素尽量保存下来,同时融进现代建筑元素。

  朱启臻建议对古村落进行分级分类,把一些特别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建设为活态的村落博物馆。

  “不能只一味强调保护,保护中还有改造。”王景新也认同这一点,“一定要有现代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排斥工业文明,用工业化的装备装点自己的生活,是现代人的追求。”

  对村落里的居民而言,朱启臻介绍,一种是完全迁出,这样做的弊端是村落会变成一个死的文化;一种是让村民在其中生活,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让古村落能活态地保护下来。

  “我特别反对‘开发’这个词,这是一种非常粗暴的说法。保护与利用才是符合文化规律的做法。开发就意味着赚钱,就被纳入了经济轨道,加大开发力度,也就意味着加大破坏力度。现在,很多‘非遗’一旦进入了名录,就更多地被政绩化、产业化,其实这样反倒加快了这些‘非遗’的消失速度。”冯骥才认为保护与利用才是对待传统村落和“非遗”的最好方式。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