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3月20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3月6日刊登题为《让濒死的村庄恢复生机》一文说,各地有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它们风景如画、古色古香,但因村民大量迁居城市,这些传统村落如今濒临消亡。发展旅游业或许能够遏制古村落进一步衰败的势头。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在南方浙江省的松阳县,有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吊坛村。这个村子坐落在竹林覆盖的山头上,一座座夯土房常常笼罩在浓雾中若隐若现。痕迹斑驳却牢固的泥墙依然环绕在村中最大的建筑祠堂周围。祠堂里挂着灯笼、贴着红对联,石板铺就的院落长满青苔杂草。来自北京,到这里帮助村民修缮老房子的建筑师徐甜甜惊叹于这一派竹林和500年古树构成的静谧景色。她说:“这就像桃花源一般。”
然而,尽管如诗般美丽,吊坛和松阳县的其他小村庄以及各地数以千计的传统村落,如今却濒临消亡。尽管在14亿人中仍有将近一半被划为农村人口,但政府最近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即促使村民迁居城镇,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计划减轻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贫困现象,使经济从目前的投资驱动型模式转变为一种在很大程度上由消费提供动力的模式。但是,村民大量迁往城市会让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遭到抛弃。
为帮助保护松阳县的小村庄,当地政府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香港大学等一流大学的一些建筑师和教授。他们希望进行小规模设计干预和翻修,目标是令濒死的村庄恢复活力,使它们成为游客和画家的目的地。利用小规模设计干预影响对村庄的更大规模改造,这种思路令人想起一些设计师支持的作为刺激城市发生变化之方式的“城市针灸”概念。例如,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在贫民窟中建设图书馆和小型博物馆,希望以此恢复这些荒弃地区的活力。此类项目能够向居民和官员发出有力信号,即这些社区值得投资。
领导松阳县这一项目整体规划工作的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罗德胤说:“我们需要扩展对旅游的认识。除了是吃饭和睡觉,文化和创意产业等很多可以纳入这些村庄的活动。”
事实上,要吸引游客,规划者需要具有创造性,松阳已面临激烈的地区竞争。这个偏远的浙江小县远离很多游客在寻找“真正的”村庄时的常规旅游线路——最受欢迎的是江苏省苏州附近的水乡和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一些村庄。情况往往是,地处偏远使得古建筑在得以保存下来的同时也成了旅游业发展的障碍。附近的横坑因为可俯瞰当地全景,已开始吸引游客。一天下午,一辆旅游巴士载着一群中年业余画家来到这里,但由于没有地方吃饭和睡觉,他们随后将回到城里。
5年后,一座新的高铁站将使松阳与外界的联系更加方便。不过.当地官员也希望避免极端商业化。在很多小镇,充斥着售卖相同蹩脚小饰品的小贩,挤走了当初希望保护的地方文化。
保护传统建筑在技术上非常困难。DnA建筑师事务所的创始人徐甜甜、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罗德胤和数名建筑系学生设想,增加玻璃围墙等物,为露天院落提供遮蔽。他们计划将一些已经废弃的老房子改造成展示空间和一家出售当地手工艺品的礼品店并为画家提供住处。他们的部分设计方案是,通过将一些小房子连通起来,创造出较大的连续空间来营造出村民中心和图书馆等公共区域。计划设计更多窗户,让阳光能够照进以前用作仓库的房屋。但是,在修复这些夯土房时,必须保持精妙平衡,因为负荷增加可能导致墙体坍塌。
除了在松阳的工作,罗德胤还是领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个全国性项目的专家之一。这个项目指定传统村落,希望以此对地方建筑进行更强有力的保护。罗德胤还为100多个村庄制定了修复传统建筑的计划。云南哈尼族的水稻梯田和河北省的明朝城堡村落,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在很多村庄,他为官员们出谋划策,告诉他们如何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保持传统建筑的特性。
截至2015年1月,已有2555个村落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其中50个位于松阳县。罗德胤认为,如果不能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很多村落将没有未来。“在目前这一阶段,要让一个古村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活下来,旅游业是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式。”
然而,在很多村庄,居民外迁使人们难以想象,这些村庄如何能恢复以前的生机!镇里一名官员说,在仅有一条狭窄蜿蜒的道路通往山下的吊坛村,尽管官方统计人口为400人,但估计只有100人还住在这里。很多居民并不认为他们这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有何值得赞美之处,留下来的多为老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孩童。有当地人希望在罗德胤教授完成工作后,能有一些年轻人愿意回来,做点小生意。但是,全国很多地区正在开展的大规模搬迁项目削弱了这种希望,村民们在迁往城镇中的新公寓,旅游业还来不及发展起来,也就不能吸引他们回来。
但是,传统村落要存活下去,发展旅游业似乎仍是最佳选择。罗德胤说:“旅游业将外面的人带到这些古老村落,为他们与村民接触创造了机会。我认为,这最终将有助于改变村民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从希望拆掉老房子到希望保护它们。”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