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3月5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涂洪长 许雪毅 卢羡婷
乡愁“愁”什么?什么触动了我们的乡愁?我们该如何守护乡愁?聚首北京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不仅有看法,更在想办法。
冯俊委员:“我的家乡就在博士隔壁县”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就在博士返乡手记作者王磊光家乡的隔壁县,作者所描写的情况都能亲眼所见,感同身受。”全国政协委员、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说。
与此同时,对农村的现实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应当说中央的惠农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使农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但同时现在农村也存在留守现象突出、基层组织建设不力和社会治理缺乏等问题。”他说。网络舆论对乡愁的评价也出现了鲜明分野。一些意见认为一些地方农村的“凋敝”到了“必须为之泪垂”的地步,叹息“故乡只能出现在梦里”;反对意见则认为“故乡的改变,是历史的必然,一切企图挽留复原、恨铁不成钢的意愿表达,都是远离家乡的现代人不切实际的执念”。
事实上,两种情况都是当今乡村的现实。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佳美集团公司员工谢利英老家在江西高安农村,在她眼里,家乡这些年变化很大,建筑业、陶瓷业发展得不错,人民生活富裕了。而她最大的担忧是老家的生态环境,“因为陶瓷业污染,天空经常灰蒙蒙的,空气和水都不让人放心。”
最担心:“低质城镇化”割断乡村文脉
在一些代表委员和专家看来,当前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既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候露说,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城乡巨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文化与城镇化规划的融合度不高,忽略城乡记忆和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拆旧建新,古旧建筑、人文景观等被毁,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现象时有发生;求高求大、千城一面,人工化、同质化痕迹明显等。
人大代表姚晓英说,在城镇化建设加快的过程中,很多蕴含农村民俗记忆的符号正在轰隆作响的推土机中渐渐消亡,比如关公磨刀节、土地婆婆庙、家族祠堂等。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布弄村党支部书记蒋锦坤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许多自然村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乡间的石板路被水泥覆盖,农民住进了楼房,曾经的吊脚楼越来越少,村民记忆深处的家乡特色正在一点点被现代化设施改变。
“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说,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乡村就是乡村,它是有别于城市的一种存在。
通过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要让农村更像农村。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和脏乱差的面貌,同时留住山水田园风貌,留住我们的文化传统。”他说。
冯俊委员建议,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建设一个生态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让更多农民在家乡就能找到自己的事业,这是农村发展最为稳固长久的基础;同时,政府应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中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蒋锦坤认为,要留住乡愁,需要在城乡规划上有更多考虑。必须尊重和保护村庄原有的建筑风格、地域文化等特征,在适当的范围内融入先进元素。如在保留苗族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基础上,加强消防措施等。“现代人安全意识强,如果因为防火问题都不敢住吊脚楼,久而久之吊脚楼就会消失。”
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认为,相对于城市,农村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要在乡村与城市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乡愁。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