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路
发表日期:2020年4月20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浙江省松阳县委书记 王峻

◇把乡村放到历史动态中去考量,遵循它的发展规律,尊重原住民,给予村落适度的刺激,慢慢恢复其生命力

◇未来乡村将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将日益凸显

640.webp.jpg

松阳在浙江丽水,拥有1800多年建县历史,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留存完整的“古典”县域标本。

中华文明的根在乡村,但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结构大调整,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不足以支撑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优秀人才往城市集聚,传统文化与优秀价值观的断层等,使得大量传统村落逐渐走向消亡和衰败。

这些都迫使我们思索:传统村落未来的命运会如何,还有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希望?如果有,又该是怎样的走向和路径?

近年来,松阳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系统推进“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初步走出了一条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互融、

互促、互补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640.webp (1).jpg

复活乡村根脉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的价值将会得到重新发现,乡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将会发生重要变革,乡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实践中,松阳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即把乡村放到历史动态中去考量,遵循它的发展规律,尊重原住民,通过“中医调理、针灸激活”方式,给予村落适度的刺激,慢慢恢复其生命力。

第一,复活乡村的整村风貌。为保护和恢复“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松阳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在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上,核心区严控建新房,外围区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上与村庄传统风格相协调。同时加强村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优化“山水-田园-村落”和谐美的格局。

第二,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保护发展好乡村,必须解决好保护与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这对矛盾。为此,我们出台改造利用专项政策,制定详细奖补标准,帮助村民通过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还编制改造技术指南,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告诉老百姓怎么改。

第三,复活乡村的经济活力。促进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商业文明的有机衔接,这样乡村文明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松阳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底本、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以摄影写生等艺术创作为媒介,植入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复活乡村的优良文化基因。乡村建设最要紧的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修复。我们本着“保护为主、精修为旨、艺术为重、和谐为本”的原则对濒危历史文化建筑开展抢救性修复、保护性修缮,全县100多个传统村落和10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60多公里古道、14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拯救老屋行动”试点工作还被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工程。

第五,复活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努力保护原真自然的生活环境,提倡绿色健康的饮食方式和休闲方式;着力建立生态循环链,开展垃圾分类,建设绿色建筑,运用绿色节能技术,从生产环节、生活方式上探索低碳循环,积极营造一种简约、质朴、生态、低碳的乡村生活。

640.webp (2).jpg

系统构建乡村新“肌体”

实现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使命,必须要以新时代的站位,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全力趟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其内涵实质体现在五个“新”。

一是新的价值取向。从工业文明时代“以人为中心,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未来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而将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将日益凸显。

二是新的城乡关系。从城乡二元割裂转变为城镇村三元共生、城乡互动互补互促的城乡融合发展。未来乡村将成为一个既深刻保持传统乡村文明原真性,又开放兼收现代文明创造性的新型社区,这里既有祖祖辈辈守望村落和田野的传统村民,也有离开村落外出发展后返回家乡的回归村民,还有城市回归乡村田园生活的新型村民。

三是新的经济形态。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形态转变为以高品质农业为基础、农工贸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元经济形态。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原本单一的农业经济演变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业态,并将建立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共生且高度一致的区域性内生经济循环系统。

四是新的运行机制。从碎片化的独立分散经营转变为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未来乡村将形成以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混合所有制、农合联等多样化联合合作发展为特征,既能充分发挥村民个体积极性,又能实现集体经济保值增值,体现集体优越性的经济运行机制。

五是新的文化形态。从单一的传统农耕文化形态转变为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城市文明形态兼收并蓄的新型文化形态。未来乡村中既有“敬天爱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农耕文化,也有从城市带来的现代生活理念、科学技术应用,也将会产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碰撞交融而带来的新文化。

640.webp (3).jpg

抱有振兴定力

乡村衰败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乡村振兴同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践中我们有以下体会:

树立科学理念。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不急功近利,优先使用乡村存量资源,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底本与历史人文底本,坚决防止天人合一的乡村风貌、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淳朴和谐的村风民风受到破坏,渐进式恢复乡村生命力。

强化系统建设。将城乡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全域统筹、区域联动、系统推进、融合发展”思路,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合理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系统开展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和人心修复。

维护村民主体地位。既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和接纳外来人口进入乡村休闲和创业,也不能动摇原住民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新老村民融合共生的发展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原住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最大限度共享乡村发展成果。

突出文化引领。让文化的基因重新注入乡村的母体,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切实保护、传承、弘扬好传统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并结合现代文明要素和现代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品质发展。应将工匠精神、品质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各环节、全过程,让乡村真正成为人人向往的品质之地。吸引一批有理想情怀的优秀人才回归乡村,深度参与乡村建设,并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和教练式指导、培训,让品质发展成为一种全民自觉。

加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乡村善治新风尚。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