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什么项目可参评农业文化遗产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苑利,顾军

什么项目可参评农业文化遗产

《文化报》2010-12-8

编者按: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以来,已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州哈尼梯田稻作系统和江西万年的稻作文化系统入选。目前国内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的热潮已经开始涌动,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什么样的项目才能入选,这些对于有关申报单位和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此,特约请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方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对此类问题进行解析,以飨读者。
      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否保护好这笔财富,不仅关系到传统农耕文明能否延续,同时也关系到人类农耕文明能否有效传承。随着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展开,及早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已迫在眉睫。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笼统地说只要和历史上由农村人口创造并保存或传承至今的各种农业生产知识与生活知识,都可称之为农业文化遗产。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特指那些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各种优秀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活知识。因此,要想被评为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从传承时段看,这里的农业文化遗产必须是历史上产生的,不足百年的项目(如大寨)即使再优秀,也不能列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所以将入选时段限制在百年以上,是因为在此之前,以农药、化肥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农业尚未大举进入我国,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传统农耕技术臻于成熟的重要时期。
      从传承形态上看,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必须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那些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后来生产功能已经消失了的——如作为我国著名稻作文明发源地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等,尽管对我国稻作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但由于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下来,因此无法进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更多的农区尽管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在当代也一直发挥着农区的功能,但由于这里的传统农具、传统农耕管理制度等已经发生改变,失去了借鉴价值,自然也就无法入选保护名录。是否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是我们判断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尺度 。
 从传承品质上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是各种传统农耕技术、农耕经验、农耕制度、农耕信仰以及农业品种比较健全、比较集中、比较完备的农业文明发祥地或农业文明集散地。为确保遗产的社会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时,要求申报者必须将某遗产与某一具体的传承人挂钩,以此证明该项遗产的唯一性。那么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我们怎样才能确保申报项目的唯一性呢?我想申报时要将申报项目与某一具体农业产区挂钩。如申报稻田养鱼技术时就要明确指出你所申报的稻田养鱼技术到底隶属哪个地区?因为稻田养鱼技术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流行,如果不加以地域上的限定,就会有许多地方的稻田养鱼技术搭乘顺风车成为所谓的农业文化遗产,从而破坏了遗产申报的严肃性。
 从传承理念上看,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必须符合低碳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倡导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就是想在当代农业发展已经步入死胡同的今天,通过向传统学习,以解决当代农业发展无法持续的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符合上述条件的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一个好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且该技术是否蕴含有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类农耕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否保留并继续使用着高技术含量、且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将成为考核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评估这些农业生产技术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技术与当地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如水车、水碓等)的关系,以及这些农业生产工具是否还在继续使用。
       遴选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要看它是否保留有诸多传统农作物品种。近年来为追求农业高产,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相当普及,它们确实给人类解决温饱问题带来希望,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农作物品种单一化问题,也给人类的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的、潜藏的危机。更为严重的是,伴随着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趋势,客观上还会影响到人类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给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带来灭顶之灾。
       遴选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要看它是否具有严密而高效的传统农业管理制度,该制度在当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否还能有效运行。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往往需要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作支撑。从历史上看,这些农耕制度在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生产秩序、有效利用各种农业生产资源方面,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些传统的农耕制度的保存,对我们了解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都大有裨益,是我们了解传统农耕社会的重要窗口。
       遴选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还要看它是否保留有传统农耕信仰,是否还保留着与之相关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且这种信仰是否仍然有效地支配着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上,许多农业生产都与信仰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了相关信仰与禁忌,许多农业生产设施,如沟渠、水源等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与信仰相关联的传统仪式与节日,强调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比如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深信布谷鸟能带来春天,所以在每年布谷鸟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按照祖先们沿袭下来的传统,选一个属羊的日子,大摆筵席祭拜布谷鸟。之后再选出一个好日子,在五更时分,由一家之主将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的田地里,以此象征春播的开始。为什么传统农耕社会如此强调传统信仰的重要?很简单人是社会动物,在“人管人”这种政治管理模式失效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营造出一个万民敬仰的神来,让神来管理人类社会。这种管理模式尽管不乏愚民的一面,却也充满了远古先民的智慧。
       遴选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还要看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否能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并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从而使当地的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从经验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然景观通常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也有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然环境并不优秀,对于这样一些地区,我们所看重的是当地人是如何通过品种改良、农耕技术创新等,很好地适应或是克服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苑利,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方专家委员会委员、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