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冯骥才非虚构学术研讨会在河西学院圆满落
发表日期:2018年9月30日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王建文

9月17日至18日,由河西学院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当代文坛》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冯骥才非虚构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西学院召开。学术研讨会于18日上午完成各项会议议程,顺利闭幕。

  为期一天半的冯骥才非虚构文学学术研讨会主题鲜明,论点新锐,扎实充分,热烈有序,取得了预期效果。这是继去年天津大学召开“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之后,又一次冯骥才先生非虚构文学专题研讨会。来自京、津、沪、陇众多专家学者及河西学院师生1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出席冯骥才非虚构文学学术研讨会的嘉宾有:著名文学家冯骥才先生、著名作家李辉先生、《当代文坛》杂志社主编杨青女士、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祝昇慧博士、河西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强教授、校长张汉燚教授。黎志强书记首先致欢迎词、李辉先生、祝昇慧博士、杨青女士分别致辞,文学院院长赵建国教授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分两个阶段进行,17号下午有9位学者做了专题发言并与专家在会场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18号上午有8位学者做了专题发言,主持人对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做了透彻点评、深刻剖析,开阔了与会师生的视野,对非虚构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讨会后举行了闭幕式,著名非虚构作家梁鸿、著名文学家冯骥才先生即兴发言。

  著名作家梁鸿在指出,冯骥才的文学具有重要的民间审美性,不断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民间文化中寻找营养,才能更有效的抢救文化遗产。冯骥才以其生命的直觉为时代发声,自觉地承担民族和历史的精神重担。研讨会通过文本角度全视野的研究冯骥才非虚构文学创作历程,达到了解读经典文学、传承精品文化,推进非虚构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冯骥才认为,文化遗产的抢救,需要作家们用心来做,将作家重要的社会良心转化为文化的责任。用非虚构的理论理清非虚构文学的概念,重视非虚构的经历,写出让历史永久留下的佳作。要将非虚构的研究与教学真正结合起来,开发非虚构写作的读本和教程,系统的进行非虚构的训练,以学术研究促进文学教学,以学术交流活跃校园文化。随着两位作家的发言,冯骥才非虚构文学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幕。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