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碧江克兰寨村:活化传统村落文化空间
发表日期:2018年8月2日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王小梅

瓦屋乡愁馆以刘氏祠堂为址进行营造,因乡愁馆的文化系统梳理和口述史采集,我们多去过瓦屋克兰寨调研,常去瓦屋村里走访当地老人,向他们请教本地的文化根脉。

在克兰寨看见了神树枫香树,树下面有石头的小庙,可能是土地庙,民间的信仰无处不在。村子里的小广场里一个90多岁的老人坐在村边的美人靠上歇凉……傍晚的寨子凉风习习,旁边是小桥流水,对面就是山水田园,他的眼里透出安静的神情,周围的大场坝虽已不是传统的空间,他在享受这个新建的广场空间。人是需要一个聚会的场所的,人们也需要有一个传统的回归,这是一种精神诉求。在面对故乡的精神性存在,完成了自己的一次次精神之约。

文化的基因、文化的表达和传承与利用,已经谈得太多了,也做了一些事。而当地人怎么参与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今我们去传统村落里看见一个个空落落的大房子,大家都弃祖宅而去,大家都觉得村民建一个新的水泥砖房是赋权的一个象征。人是依附于土地的,面朝土地背朝天,天地人是一个三重空间,人敬天,天地生万物,天地间万物共生。回归之所,就是回到土地,回到祖屋,回到故乡,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回忆这种东西很妙,山水田园也好,乡愁馆也好,其实都是我们共同建构的一个精神世界,是我们共同来参与和营造的乡土文化的精神家园。

瓦屋乡愁馆选址瓦屋街上刘氏宗祠营造而成。刘氏宗祠建于1784年,位于瓦屋村北,占地面积952.53平方米。现存前天井、正殿、南北厢房以及南北三极式封火墙,楼牌和戏楼系新建,是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保留宗祠原本祭祀功能,恢复宗祠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对整个空间和区域进行营造和展示。瓦屋乡愁馆以家族文化和书院文化为主题,共分为传统戏剧、家族历史、族群文化、书院文化、春晖主题五大展区。通过实物、文字、实景还原等静态、动态与活态展演,系统展示傩堂戏、土司文化、刘氏家族历史等地方文化系统,讲述乡土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乡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和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

铜仁的乡愁馆有一个空间的表达,不仅仅是作为一个静态的展现,后面的活态使用更重要。当地人怎么使用它?怎么让它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乡村和城市、过去与未来之间找到一个融合的点来表达乡愁馆,要保证它的视觉整体性呈现,就要用科学的博物馆思维来做,重文化系统梳理。既要恢复诗书礼仪空间,也要有农耕生活用具的呈现。而一切表达都要表达我们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展现方式一定是仪式感的。文化和历史重来都是人人共同书写的历史,我们记录和表达是村庄每一个普通大众的乡愁,而不是被记录的文化史的乡愁。

乡愁馆比较注重的仪式性的东西、文化故事和当地普通人的好故事,在诸多记录里几乎是缺失的。所以我们通过口述史这个方式来补充了文献不足,深入村寨去做田野调查,去采集乡村的文化系统。这样不足了许多从未记录的乡村历史。

通过乡愁馆的建设,瓦屋刘氏族人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一个几乎不发挥作用的家族管理委员会重新恢复工作。祠堂的修复族人各人发动出资一半,大家还共同出钱买了一堆大石狮子立于祠堂大门前。乡愁馆建好以后族人看了就更高兴了,重庆、岑巩一代的族人都开始回来看馆,都连连称赞。瓦屋刘氏族长刘洪光感觉家族的凝聚力又回来了,非常高兴。

“把我们宗祠建成乡愁馆,是政府对我们瓦屋刘氏的关心,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在当地的、外省的刘氏来到这里参观,我们是感到自豪的,都说瓦屋做得很好。”刘洪光老人说,我们刘氏是很高兴,乡愁馆建设让祠堂的内容更丰富了,让那些外出的刘氏族人们感到家乡的美好,也可以鼓励他们回乡来发展。“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这是我们共同的乡愁!”

通过做一些事情,建构一群人、一个地方族人的凝聚力,大家有了文化认同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乡愁馆不仅是建了一个馆,它是一个文化系统,是我们共同参与的一个工作,并在参与的过程里建构了一个文化认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一个明亮的空间里存留了一方乡愁,留下了文化系统梳理的成果,都是整个乡愁馆保存的文化系统。在一个非常自然的空间恢复田园式的精神家园,恢复一个传统的诗书礼仪这样一个唯美的生活空间,这才是乡愁文化集中的一个表达体。

希望能通过建设乡愁馆这个过程去梳理乡村的文化系统,让我们的乡村变得更美好,生活也变得更美好,以系统整理和活化地方文化系统为基础,营造我们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乡愁馆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文化工程,利用古建筑空间活化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是一件美丽而有意义的事。(王小梅)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