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闽西古村落,祖训族规的传承载体
发表日期:2016年10月5日      来源:闽西日报      作者:钟德彪

闽西古村落,传承祖训族规的阔大舞台。 赖晶摄

闽西古村落梯田。黄梅平 摄

登龙书院题刻

闽西古村落遗存丰富的祖训族规,不但倡导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言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规范人们的言行。每一个家庭、家族、村落都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子孙后代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祖训,也叫家训、家规、家诫。支撑这些祖训族规的核心理想就是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遵纪守法,和睦邻里,并强调族人自觉遵守,进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形成稳定的、不变的乡村社会结构。走进村落,祖训族规、村规民约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让人们受到深刻的活生生的教育,形成代代沿袭的优良的家风家教。

闽西村落的祖训族规,总是通过族谱、祖祠、祖屋、祖庙、碑刻、史联等载体展现出来的。

族谱记录祖训族规

族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族谱是谱学的一个分支,又称谱牒、家谱、家承、世谱、支谱、通谱、总谱等,是记录姓氏繁衍、播迁发表的表谱。”族谱以其记载世系脉络清晰、迁移开基地点明晰、旌表族人功名等特点,成为一个村落的地情书籍,是国家正史、地方史志的重要补充,被誉为写在纸上的宗祠或血脉。“族谱蕴藏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史、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具有独特的、其他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族谱通常有凡例、序言、源流、祖祠(墓园)、世系谱、人物、述要、附录等章节组成。有的族谱还在扉页附上历代开基祖画像、堂联堂号简介、祖训族规等,纲举目张,条理分明,使后人查阅族谱一目了然,又增加感性认识。闽西村落几乎每一个族姓都修有族谱,记载家族开基历史和发脉荣耀,慎终追远,缅怀祖德,继往开来,同时附列祖祖辈辈相传的祖训族规,要后人谨言慎行。

在闽西村落,每一个族谱记载的祖训族规数不胜数,但就内容看都是劝善、劝上、劝勤、劝信,字里行间无不展示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祖祠铭记祖训族规

祖祠是人们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祖祠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还是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的活动场所。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地点。宗祠祭奠是代表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被誉为“写在大地上的族谱”。

在闽西村落,几乎都建有姓氏祠堂或家庙,不但供奉祖宗牌位,还是昭示后人缅怀先祖、崇先报本、继承功业的教育场所。走进每一座高大、恢宏、威严的祠堂,内壁两旁通常写着硕大的忠孝廉节、礼义信弟等字样,一下被强烈的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氛围所感染。有的族姓把祖训族规概括为几条,或写在墙上,或挂于回廊,或用专门的展板展于前厅。在闽西村落看来,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在家族中有面光,名字才能上族谱、留芳名,才能在宗祠门口树立桅杆彰表,因此,闽西村落的族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用传统文化的人文理想教育、感染子孙后代,鼓励后裔忠于国家,奋发有为,耕读传家,积极进取,孝敬老人,诚实守信,获取功名,光耀社会。

武平县湘店乡湘湖村刘氏宗祠,上厅檐柱上刻有刘氏后裔刘光第于光绪廿三年(1897年)回湘湖寻根谒祖时所撰写的一副对联:“为肖子难为孝子,做良臣弗做忠臣”。意为做人,最难之处在于做成一个孝子;做臣,应做能救国难的臣子而非做愚忠的臣子。祠内对联、封号、题匾相互照应,相得益彰,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彰显了客家人的为人准则和理想追求,并长年累月濡染着人们。

碑刻旌表祖训族规

碑刻作为表旌一个村落、一个家族道德可风、义行可嘉的载体,主要有石桅杆、牌坊、碑记和墓志铭。

闽西村落非常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他们往往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可圈可点的榜样力量向社会宣示整个村落所倡导的道德评价体系。一个有学识、有才情、有功名、为家族或村落争得荣耀的族中贤达,值得敬仰学习,于是在祖祠前的池塘边树立石桅杆,把他们的事迹刻在高高挺立的石桅杆上,千秋万代供后人追寻传唱。有的倡导为善最乐的事迹,又用碑记的形式加以记载;有的因为有功于国家朝廷,于是用牌坊的形式加以传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目的就是要后人时时感念祖宗的恩德,用祖宗的道德标杆来引领各自的言行,从而做一个对社会、对家族有用的人。

石桅杆就像一根如椽大笔,以蓝天为纸,以池水为墨,象征刻在碑上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对于村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家庙前,共树立了14根巨大的石桅杆。每一根石桅杆上,都镌刻着胡氏族人可歌可泣的获取功名的事迹。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有座风雨桥,名叫“接龙桥”,桥的一头立有一块“施茶碑”。石碑立于清同治壬申十一年(1872)四月,旨在传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并对捐出租谷的户主给予表彰。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立有“女儿林”碑,简要介绍“女儿林”的形成过程,并化为全村人保护生态、爱护山林的自觉行动,成为历经300多年而不改变的良好社会风尚,也成为代代相承的良好家风。

闽西村落正是利用各种公共场所,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对仁义德行,给予大力弘扬,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以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

 

堂联记述祖训族规

堂联,又称姓氏联,是以艺术手法把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官位以及后人对先祖怀念等内容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一般张贴于祠堂正厅大门,故称“堂联”。闽西村落的堂联,一般以先人典故入联,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能继承祖业,光耀门楣。

“堂联是一种教育式之格言,在颂扬祖先功德之中富含诗意。虽然一副对联只有七、八个字,或十几个字,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使历代名望之士轶闻掌故以一种简单、活泼、通俗的形式构成史典,对后人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走进闽西村落,随处可见民居建筑正厅大门的姓氏堂联,不问主人姓甚名谁,一看即知主人姓氏。这是因为堂联里已经清楚地标明了历史上该姓氏的郡望、堂号、掌故等文化信息,成为传统文化的独特景观。

武平县中山镇是著名的百姓之镇。这里的老城、新城、城中三个村,户不盈千,人不逾万,地不过数平方公里,却聚居着102个姓氏。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朝廷调集十八将军镇守汀州府西南大门,称“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随着社会安定,后来这些军籍官兵就在这里落籍屯田,世代沿袭;明末清初,清军南下,攻城略地,横扫闽粤赣边,各地纷纷投降献城,唯武所城誓死不降。城破,清军屠城三次,史称“血洗武所”,不得不颁令,要求周边移民前往武所落籍开基,因此造就了这座“百姓之镇”。还因为来武所开基的军籍官兵操外地方言,在与当地居民长期的交往融合中,又形成了一种既属于客家方言,又有别于客家方言的一种独特的军家方言,致使中山镇成为客家方言区的一个孤岛。据考证,这些军籍官兵大多来自江西抚州一带。正是多种语言的混杂交融,造就了中山镇这一特殊的移民文化现象。世代相传追根念祖的堂联,成为寄予对故土回望和乡愁的深情表达。

闽西村落的开基祖大多是历史上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中原汉人。筚路蓝缕,历尽艰辛,随着移民南迁,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故乡越来越远,故乡的一切风物都只能写在纸上,留在记忆里,因此,守望中原汉文化,用“堂联”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就成为唯一的寄托。对于闽西村落来说,山高水长,路途漫漫,回不去的故乡只能把祖辈的一切荣耀和辉煌用“郡望”来表达。“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张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因此,闽西村落总是以各种形式,教育子孙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该姓氏的“郡望”、“堂号”、“堂联”,这就是一个姓氏独特的文化密码。

每一个姓氏都有一副或多副堂联。每一副堂联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传说,或标榜祖宗功业,或弘扬孝悌美德,或告诫后人继承良好家风,以祖训族规的道德标杆严于律己,用谦卑恭敬的态度做人做事,修德修为,精进敬业,壮大力量,完成传统文化所赋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

 

祖庙承载祖训族规

祖庙是指一个村落或人群聚落世代相袭、共同供奉菩萨的庙宇。祖庙建立的时间可能伴随着人群开基,也可能早在村落开基之前形成。庙里供奉的菩萨可能是一个主神,也可以是多个神只。

每一座祖庙都是成风化人的教育场所,不但是神只本身的弘扬过程,对于一个村落来说,更重要的是围绕神力的弘扬所产生的气场给人们的影响,比如神的故事传唱、歌颂神力的唱念、教谕人们敬畏的楹联碑刻以及历久弥新的民俗活动。

闽西古村落,几乎都有祖庙。这些祖庙供奉着儒、释、道各路神明,也有兼而有之的“人格神”,即真人真事流衍而来的地方神明。这些真人生前为百姓造福,保一方平安,其人格境界足以像神一样让人世代崇敬,因而成为地方保护神。

每一座祖庙都有结合地方风物述说神力无边的对联,或描述祖庙建造历史的艰辛过程,但最多的还是劝勉人们从善如流、多做善事、为善最乐、善有善报、善恶轮回等方面的楹联,使人一进入祖庙,即受到这种祛恶扬善的气氛所感染。

 

祖屋铭刻祖训族规

祖屋是指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用于居住的房屋,有时也作为祖产。

祖屋是人居住的地方,是聚族而居的基础条件。在闽西村落,人们除了参加生产劳动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祖屋度过,因此,祖屋不仅需要温暖、采光、通透以满足身体的、生理的基本需求,也需要富丽堂皇、人文气息浓厚的装饰以满足心理的、形而上的文化需求。祖屋的实用功能表现在设计的精巧和合理使用上面,祖屋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或教化功能则更加倚重,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面子问题,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不战而胜的软实力的体现。

要让祖屋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场所,首先必须使祖屋有文化,即有文字的记载和收到广而化之的效果,使人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唯此,祖屋的每一寸空间和所有的构件都可能被附丽文化的内涵,不仅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人的精神追求和儒雅风度、人文气质。

纵观闽西村落的祖屋,作为承载文化信息功能的主要有:

1.匾额

“匾额是古代悬挂在建筑门额之上,是建筑重要的标识和符号。早在2000多年的秦代,匾额就有统一的规范的称呼和书体。”匾额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悬挂在祖屋门楣的一种特殊符号,既抒发主人的高尚追求,光耀门庭,又承载家风家教的功能,让人在鉴赏、品读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每一块牌匾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但显示了题款人的身份,也从题款本身的内容和书法艺术中得到熏陶。走进闽西古村落,各种匾额随处可见,而且每一块匾额都有巨大的文化信息。

上杭县官庄畲族乡回龙村林氏家庙现存四块牌匾,分别题款“恩荣棠棣”、“凤毛济美”、“璧池映藻”、“选魁”字样。永定区高头乡承启楼悬挂“兄弟选魁”牌匾。武平县湘店乡湘湖村刘氏宗祠门额悬挂“恩荣”牌匾和“进士”牌匾。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悬挂“古进贤乡”牌匾。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留存一块“贡元”牌匾,等等。在闽西古村落,诸如“大夫第”、“荣禄第”、“忠厚传家”、“蛟腾凤起”、“乐善好施”、“溯本寻源”、“登科”、“恩荣”等牌匾不胜枚举。这些牌匾,或旌表主人的良好品格,或赞扬村落的淳朴民风,或传扬家族良好的家风家教,不一而足。

2.柱联

每一座堂皇、深阔的祖屋都立有许多木质或石材的廊柱,廊柱往往也是传承家风家教的良好载体。

这些廊柱一般竖在通风采光的天井旁,既起到建筑物的承重作用,也使整个建筑物更加美观,同时在廊柱上镌刻隐义深刻的对联,表明主人的文化追求,让每一个后人或参观者在观赏柱联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闽西村落的许多祖屋都有柱联。这些柱联的性质属于励志的格言、警句、箴言,来自“四书五经”的典故以及由此推衍而来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宋词”、“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启蒙读物,目的在于文化化人,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这些柱联句式简洁,对仗工稳,道理深刻,通俗易懂,易记易学,表面说的是四季更替、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古人传说,但每每语出经典,典中有故,反复咀嚼,耐人寻味,欲罢不能。

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振成楼里的柱联已经家喻户晓。前辈创业的艰辛,成就事业的前提,道德可风的情怀,为人师表的态度,为官为学为耕的追求,一一展现在几十根廊柱上,让人着实难忘。其实,走进闽西每一处古村落,走进这些祖屋,首先扑入眼帘的正是或门庐石柱联,或内屋廊柱联,而且这些柱联大都为藏头联,即把祖屋的名称,或主人的名字,或主人的姓氏、堂号、郡望等很好地嵌入对联题头或末尾,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3.壁画

在闽西古村落中,每一座富丽堂皇的祖屋,通常在大门两侧都绘有壁画;在正厅内壁两侧也可能绘有壁画。

这些壁画一方面为祖屋增添了喜气和儒雅气质,体现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又通过壁画的内容和表现的主题给后人积极向上的激励和启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进而起到规范人们日常言行作用。

这些壁画大多体现了晴耕雨读、诗礼继世的主题,并通过描绘人们耳闻目睹的四季瓜果表现丰收的喜悦,隐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的道理;通过描绘人们司空见惯的纸墨笔砚表现道德文章的追求,隐喻要学会做人处世的道理必须读书才能获得其中奥义,通过描绘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表现生活的智慧和美好的愿景,隐喻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愈挫愈奋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新罗区岩山镇玉宝村种德堂的门墙上和红厝书院的门墙上,均有两幅对称位置的壁画,壁画约占一平方米。这四幅壁画,色彩以黄橙为主调,画里主要呈现祝愿与丰收景物。种德堂的壁画里有笔架、书籍、如意、香炉、凤羽、南瓜、佛手瓜、玉兰花、菊花等景物,寄寓为书香门第、福禄双全、家兴业旺。而红厝书院门墙上的壁画却多了几分书香气息,除了与种德堂壁画上类似的景物外,左侧的壁画上还录了明朝文状元吴宽的《画中四景》中的《春景》诗:“石门斜带晚山开,杨柳荫荫护绿苔。何处画船晴雨外,倚罗风里载春来。”玉宝村的壁画与门前的小河、翠竹及屋后的绿山、云雾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人文与自然的美丽画卷。

新罗区白沙镇官洋村有一座古民居建筑,名曰:“大观楼”。其建筑规模宏大,厅中有厅,楼中有楼,共有三幅壁画,其中一幅描绘山水田园。画中大河奔腾,芦苇摇曳,水声在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为伫立于藿溪岸边的大观楼的真实写照和真切意象。

4.题刻

题刻,又名刻题,是指在石上或壁上的题词、雕刻。

在闽西村落,在祖屋的有关部位、构件上题刻十分普遍。人生在世,举全族之力,盖一幢规模宏大、能够容纳足够多人居住的房屋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能够完成,那是在族亲邻里中极有面子的事情。这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人或家族拥有足够可观的财富的体现,还是凝心聚力,强大家族的有效手段。因此,主人总要想方设法在门楣、屏风、回廊、石柱、木柱、外墙、内壁、窗格、门当、户对等部位和构件上请有身份的读书人题刻。既能体现身份,又能粉饰祖屋,还能教育后人,乐而为之。

纵观闽西村落,这些题刻文辞优美,简洁明快,内容健朗,博大精深,富有哲理,给人教育。因为这些题刻均是从“四书五经”中博采而来,结合村落地形和祖屋所处环境以及主人的品位追求而进行再创作的经典句子或短语,寥寥几字,穿透千秋,内涵丰富。这些短语,或表明主人的人文追求,或抒发主人的道德范式,或劝诫后人勤奋敬业,或表明家族处世态度,或隐喻社会公平诉求,内容不一,主题却只有一个,即用传统文化教育后人,感染族人,以达到家族的强健和团结的力量。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有“三台拱瑞”题刻,指吉星高照,天下太平,百姓吉祥。

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有集中连片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20幢,其中规模宏大的古民居有12座,每一座民居建筑都有一个既古典又富有生气的名字,并题刻在门楣之上,如“居崇淳朴”、“奠攸居”、“生气盘郁”、“郎官第”、“恪特庶永”、“棣鄂重春”、“离照文明”、“迎川至”、“廓其有容”、“爱吾庐”、“馀庆楼”等等,这些题刻的楼名均是从历史典故中博采而来,表明主人是诗礼继世之家,教育后人要勤奋读书,努力耕田,宽容和睦,才能把优良的家风家教代代相传。

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的振福楼,进入正门,抬头便是三处门额题刻:“云蒸霞蔚”、“为善最乐”、“玉润”;进入正门左、右两侧通廊门楣亦有“入孝”、“出弟”刻题,时时提醒人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出门要爱护晚辈,关爱他人。

长汀县南山镇严婆田村有一幢民居建筑,门额题刻“职思其居”。题刻出自《诗经·唐风·蟋蟀》:“无己大康,职思其居。”意思是,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表明了主人珍惜时间,勤劳致富,发展家业的担当。

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一古建筑门额上,有“聊可自娱”题刻,这是一座实体的民居名称。意思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自娱自乐足矣,不要跟人家攀比,表明了主人宽阔的襟怀和务实的态度。无独有偶,武平县桃溪镇亭头村“德邻居”里的一处敞口厢房正面顶端衔接桁梁部位,也有“聊堪容膝”题刻。意思是说,有能够容纳双膝的居室就满足了,表达了主人在生活上别无他求的愿望,同时教育子孙后代要时时谨记,生活上艰苦朴素,珍惜钱财,把握机会,发愤读书,光宗耀祖。

新罗区龙门镇登龙书院建于清嘉庆已卯年(1819年)。正厅两侧通廊门楣上有“肃肃”题刻,时刻提醒人们进入书院要快乐读书,与同学友好;要恭敬老师,端正态度,才能学到做人做事的真本领。所谓“在宫,肃肃在庙”,正是这个道理。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