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河南传统村落北朱村:一座忠烈祠延修300年
发表日期:2015年4月24日      来源:郑州晚报      作者:路文兵 焦作

核心提示

  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是位于焦作城郊的一座古村,自唐朝便有了“北朱”的村名。这里有着自明朝到民国、前后跨度300多年的形态丰富的古民居,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明朝“忠烈公”张昺的陵墓和祠堂所在地。

  “宁可断头死,莫做易主臣。”张昺一句忠贞之词流传至今而不朽,为了弘扬先人的忠烈美名,他们按照祖训,举全族之力为张昺修祠堂,一座祠堂从明朝万历年间修到清朝光绪年间,历时300余年方始完成,且至今修缮不止。

  一枝神树出墙来

  4月17日上午,北朱村阳光金黄。

  这是一个有着7000人口的古村落,据说自唐朝便有了“北朱”的村名。村子位于焦作城郊,看上去已经与现代化的城市融为一体。然而沿着大街小巷穿行,不时出现的青砖灰瓦提醒你,这曾是一个古老的村落。

  村里最惹人注目的一处古院落,位于村西的一条南北街上。远远望去,一棵虬枝乱张的老树从院里伸出来,树上挂着祈福的灯笼。“这棵树可不得了,你仔细看,它是从一间屋子里钻出来的,看,那厢房的屋顶都被它掀翻了。”村民说,这棵树被村民们奉为“神树”,香火挺旺。

  在村里一圈转下来,多数老院正在修复中。村民毋国兰家一进三的四合院里,架满了工程支架。他说这两年政府在村里陆陆续续地修复老屋子。“住了一辈子的老院,住习惯了。本来好多屋子都塌了,现在一修复,感觉跟以前一样。”

  北朱村古民居的总体平面布局为一进一、一进二、一进三四合院,其中以一进一、一进二四合院为主,单体建筑形式分为单层硬山两面坡式、两层阁楼式和三层雕楼式三种,以单层两面坡式为多,个别前带回廊,均为灰板瓦和筒瓦覆顶。两层阁楼式建筑数量次之,前带回廊较多,均为硬山两面坡,灰板瓦覆顶。

  这些老屋子,大都是北方汉族典型的民居建筑院落,每座房屋墙体的下部多为条石。墙体的砖砌、斗拱、卧立枋、垂莲柱、门窗隔扇、门楣、压窗石、柱础、大门口的石墩等构件上有石刻、砖雕、木刻、彩绘等,古拙而精美。

  村里从事文物工作的张守深老人介绍,北朱村目前尚存60余处老院,建造时间从明朝到民国,前后跨度300多年。“时间跨度较大,真实记录了明清时期中原民居的演变方式和发展脉络,也对研究我国古民居的建筑学思想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

  “忠烈公”后人隐姓埋名到“朱村”

  虽然叫“北朱村”,但村里人绝少有朱姓,绝大部分村民都姓张,是明朝“忠烈公”张昺的后人。张昺是山西泽州人,明朝初期任工部右侍郎、北平布政使等职。“靖难之变”后被明成祖朱棣杀害,后人便隐姓埋名迁居于此。

  张昺的陵园就在北朱村西北方向。走进陵园,松柏青翠,落英缤纷。张昺的墓冢很大,呈圆形,青石围砌,高约4米,直径约13米。冢前有碑楼一座,内镶3米高石碑一通,上刻“明赠兵部尚书张公讳昺之墓”。两侧刻对联一副:“金陵受丹诏奉命效忠公列首,燕山凛大节亡身殉难谁争先”,横额为“乾坤正气”。

  张守深曾为祖先张昺守墓四年。他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继位。为了控制诸藩王的势力,开始进行削藩。十一月,张昺受密旨,监视燕藩皇叔朱棣。建文元年六月,张昺等人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驻守,要擒拿燕王。然而,因都指挥使张信及库吏李友直向燕王告密,导致事败,反被燕王朱棣所擒。

  燕王朱棣劝他投降,张昺凛然道:“宁可断头死,莫作易主臣。”于建文元年六月被明成祖朱棣杀害。朱棣发兵“靖难”占领南京后,张昺后人仓皇出逃。有一支人马走到 “朱村”,认为姓朱的皇帝不会到朱村来杀人,就在此隐姓埋名住了下来。

  张昺后人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直到25年后,明朝下诏为建文诸臣平反昭雪,追赐张昺为“忠烈公”,北朱村张昺的后人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现在,北朱村张氏族谱自张昺至张琏间断了3代,正是因为当时张昺后人隐姓埋名的缘故。

一座忠烈祠修了300年

  在北朱村西南一角,有一处庄重典雅的两进式四合院,看上去与普通的四合院没有什么区别。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历时300多年才完工。这座四合院,也被称之为“张忠烈公祠”。

  张昺祠坐北朝南,两进四合院形式,由山门、中庭、大殿前后东西厢房和影壁墙组成。

  走进院内细看,每座房屋,都在椠杆或其他地方刻有建筑年代。从修建记录可以看到,这座祠堂历经明清更替,延续了300余年:最前边的照壁、最后面的大殿,于明代万历十九年率先建成,后厢房建于明末,过厅建于乾隆六十年,山门建于道光二十九年,前厢房建于光绪三十三年。

  祠堂里现存的光绪三十三年《重修祠堂碑记》,记述了全族出力,整修祠堂的经过。

  看守祠堂的张大兴老人说,事实上一直到今天,这座四合院仍在不停地被修缮。数百年修建祠堂,是北朱村人表达对先人张昺尊崇的一种方式,而修建祠堂的过程,无疑一次次强化张昺在北朱村人心目中的地位,其人其行,成为一代代后裔的精神图腾。

  “忠烈公”后人创“红拳”

  张守深说,北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有红拳、背桩、舞蹈腰鼓、旱船、高跷、抬皇杠等1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每年还举办文化节呢!”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以“红拳”威名早著。红拳盛行于北朱村,已有600余年的拳龄。2010年,北朱村红拳被批准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拳23代传承人张征保介绍,北朱村红拳,以手法为主,由慢渐快、攻守兼备、护身健体的。红拳源于明朝末期,因其为明初北平布政使、忠烈公张昺的族人张红所创,故名“红拳”。

  张红是张昺族人,也是张昺的贴身侍卫。他自幼练了一身精湛的武艺,为人刚正忠诚。张昺入仕后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张昺被杀后,他连夜护张昺家人远离了京师。定居北朱村后,张红因几次出拳扬善惩恶而名声大振,时人因其名而称之为“红拳”。

  自此,不仅北朱村习练这套红拳,张红还返回山西泽州原郡教习本族人,用以防身、健体、自卫,之后历代渐为失传,只有北朱村的这路红拳一路流传至今。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