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工程简介
田野手册
村落立档范本
山西省晋中市后沟村
山西省晋中市张壁村
天津市蓟县西井峪村
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文字)归档表
  编号:Ⅰ-晋024
村落名称:张壁村 调查时间:2014年7月
所属省市乡镇: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龙凤镇 调查者:中心工作室
名录批次:第一批  
名录之外: 登记时间:2014年7月

编号 分 项 内        容 备 注
1 年代 至晚宋金时代  
2 形成原因 军事  
3 类型 黄土高原丘陵地带山村  
4 地质 黄土塬面  
5 自然面貌 张壁古堡三面环沟,南靠绵山,前临汾水,随塬势建造,南高北低,地势险要。 包括村落形状
6 民族 汉族  
7 姓氏 张、贾、靳、王  
8 人口 户籍人口1143人(426户) ,居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大致相同  
9 生产 农业(玉米、高粱、黍、谷、大豆)、林业、旅游业、养殖业(肉鸡、奶牛、猪、羊)  
10 历史见证物 古树:古槐抱柳(有千年槐、半百柳之说)
古碑:张壁村南门外一号金墓圹志、宽贤发愿碑、创建空王行祠碑记、古刹寺(即兴隆寺)残碑、重建可罕庙碑记、关帝庙重建碑记、增修墙垣墁院碑记、重修金妆西方圣境碑记、本村重修二郎庙碑记、新建献殿碑记、补修可罕庙碑记、补修门街记、重建奎楼山门碑记、义捐济米碑记、重修仪仗补修彩绘碑记、重修二郎庙、空王殿、痘母宫碑记、贾氏建立祠堂碑记、北门“德星聚”门洞内公买树木碑、重修吕祖阁碑记、贾氏宗祠内残碑一块、南门内西场巷东口铺地面残碑、张壁村小学校前广场铺地残碑
题字:共村人同修村落南门(南门门额题记)、三大士殿上梁(中梁题记)、二郎庙上梁(二郎庙中梁下题字)、建北门“丁字门”(新庆门建成,门额题记)、二郎庙戏台上梁(中梁下题字)、关帝庙东院东厢房上梁(中梁下题字)、重建可罕王庙(可罕王庙正殿中梁下题字)、建可罕王庙戏台(可罕王庙戏台中梁下题字)、建“青霭门”(门额上题字)、建真武庙(中梁下题字)、建“熙春门”“德星聚门”(门额上题字)、重修永春楼门洞,红石砌巷(永春楼中梁下题字)、建藏风桥(桥洞上方刻石题字)、和盛班到张壁村唱戏(二郎庙戏台上西墙题字)、德盛班到张壁村唱戏(二郎庙戏台上西墙题字)
 
11 物质文化遗产 神庙:北门(真武庙、空王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庙、吕祖阁、兴隆寺);南门(西方圣境殿、关帝庙、观音庙、龙神庙、可罕王庙、文昌阁)
古民居:张氏祠堂、贾氏祠堂、裕合成商号
              、拥翠院、承启堂、户家园澹宁院
              、张嘉会堂、龙鹤福影壁、清宁堂
其它:堡墙、龙脊街、夏商古文化遗址、隋
          唐地道、金代墓葬、泥包铁神像、元
          代戏台、孔雀蓝琉璃碑、古灯杆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干调秧歌、鞋垫刺绣  
13 自然遗产 绵山、汾河(龙凤河)  
14 现状        1994年军事科学院专家到古堡实地考察,充分肯定其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重要价值,自此村庄开始对外接待旅游。
        2005年张壁古堡被评为CCTV“魅力”系列评选“十大魅力名镇”,2006年入选“历史文化名村”,同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特色旅游景观名村”。
       2009年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与介休市政府签订张壁古堡保护开发协议,开始经营村庄。为了发展旅游业,张壁古堡2010年新修7.5公里旅游道路,2011年又启动了378旅游线改线工程,形成了绵山、张壁旅游线框架。同时,2011-2012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流转土地650余亩,完成了总投资9700余万元的迁村移民工程,将村民由古堡迁入现代化居民小区。目前古堡内尚有22户的村民未签订搬迁协议,凯嘉公司准备在动迁完成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古堡申报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如,特有的动物

15

村落简介

       张壁村位于介休盆地,东南三面沟壑,南依绵山北麓,海拔1040米,是我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又称张壁古堡。
       根据张壁古堡南门外出土的一号金墓圹志上“维大定四年”的碑文,可断定古堡的年代下限为宋金时代。此地晋商发家后热衷家乡公益事业,历史上曾多次慷慨捐资或修建堡内的佛道庙宇,故此村中还保留多处碑记与题字,可为村庄历史的佐证。
       村中以张、贾、靳、王四大姓氏为主,全村只有两个宗祠遗存,即建在主街左右的张氏和贾氏祠堂。张姓始祖在明代时由陕西凤翔府迁来,贾氏始祖贾文智于明代中叶由太原剪子巷迁来,迄今已传至第二十五代。
       村落形态为明堡暗道式,现存堡墙保存完整,与沟壁浑然一体防御性极强,是一处理想的军事据点。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地道全长4000多米,立体三层,四通八达,具备攻、防、退、藏、逃等功能,并与数十处民宅连通,机关密布,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设防村落。
       张壁古堡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古代神庙等丰富的文物古迹,并保留了有独特而丰富的宗教文化,南北分布有两个宗教建筑群,现存宋元明清时期的寺庙殿堂等21处。可罕王祠是汉民族地区国内仅存的以可罕王为膜拜对象的神庙,空王行祠、关帝庙、吕祖阁、真武庙等庙宇具有明显的“本地神”特点。古堡里还保留着泥包铁神像、金代墓葬、孔雀蓝琉璃碑以及壁画、三雕艺术等珍贵文物,有20多座彰显晋商鼎盛时期繁荣富庶的明清古民居。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参观后给于很高评价:“张壁古堡,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国之瑰宝。”
       干调秧歌是介休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据传是由游牧发展到定居农耕时田间劳作时随意编唱的词调后逐渐发展演变成剧种,流行于山西介休、灵石、沁源一带,因演唱时没有音乐伴奏,只凭演员的自身嗓音演唱,故名干调秧歌,现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干调秧歌有撂地演出、舞台演出、踩街演出和村际拜年演出等演出形式,包括日常生活类、历史故事类和新编剧目三类剧目,代表剧目有《女写状》、《赶脚》、《小放牛》、《绣荷包》、《打酸枣》、《绵山十景》、《曹庄杀狗》、《九件衣》等。干调秧歌一般词多、道白少,唱词有三字腔、七字腔等,并有紧板、慢板、哭板等板式,一般以剧中角色确定板式。干调秧歌豪放粗犷,高亢悠远,化妆粗糙,道具业余,做戏表演十分细腻,是戏剧中绝无仅有的独具地域特色的剧种。
       此外,历史上祈雨、祭星、可罕庙会等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今已不存,而民间女红刺绣、乐器班子多围绕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活动而存在。

 

16

其他

 

 

调查者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
电话:022-27400263
邮箱:chuantongcunluo@126.com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