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别让古村不“古”
发表日期:2015年1月2日      来源:东南网      作者:莫千仪

据新华网报道,自20141030日起中央财政将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首批327个传统村落的16.8亿补助金已拨付到位,并将陆续公布3批共2500个左右的重要传统村落名单,在明后年加快“村落保护”工作的步伐。这是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拨付资金。如此巨额的拨款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古村保护”工作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古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正日益被破坏甚至走向消亡。这些村落承载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对于研究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和村史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全都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似乎让许多人遗忘了古村落的存在,也忽略了古村落的价值。古村落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历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上,古村落比书籍更真实,更饱满,更具人情味。

古村的古朴之美,使得时间也在这里停下了脚步。清早洒在石板路上的温暖阳光,石板路上走过的担货小商贩,吵吵嚷嚷买零食的小孩,傍晚生气的袅袅炊烟还有一直伴你行走在夜晚的昏黄灯光。这些民风淳朴、朴实恬静的生活都是埋藏在许多人心里最深处的温馨回忆吧。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村落,大部分都造型奇特,设计美观,气势不凡,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风韵犹存。古村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历经朝代更替,见证历史变迁,反映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对古村落进行了拆迁改造,有村民为追求现代生活方式建起了钢筋水泥楼房,还有些投资人士为发展旅游业在古村里兴建大规模的农家乐,对古民宅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翻新,使得传统民居变得支离破碎,许多古村落早已经名存实亡。造成古村落面临如今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古村古镇的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社会上存在古村古镇商业价值重于保护价值的主流观念,大量劳动力外流造成“人去楼空”以及保护资金短缺。

古村落是脆弱且不可再造的,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现状,将古村落的传承视为己任。古村的保护工作漫长而又艰辛,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呈现出明显的效果。这使得很多有想法的投资人士望而却步,也使的政府部门间互相扯皮、推卸责任。对于这一现象,有政协委员提出在全国众多古村落中设立试点,在试点取得成效之后以点带面,带动全国的古村保护工作。安徽皖南古村落就是“古村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成功典范。皖南古村落具有徽文化“活化石”之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古村建筑群之一。但在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古村名居逐渐破败,其保护工作遭遇了资金匮乏、工程量大、百姓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黄山市面向社会筹措资金以解决财产转让等敏感问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保护性”旅游业,由单一文化观赏向多元业态方向转变。这些决策让皖南古村落保护以及徽派文化传承都迎来了重大机遇。

古村落的传承与延续不仅需要保护,还需要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大多是以古村落民居为依托开设博物馆,这不仅阻碍了群众对于古村更深层次的了解,更是对古村落文化的另类封冻。也有不少地方则打出了“追寻历史”的古村落旅游牌,吸引外地游客前往旅游。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准寻历史”的初衷已逐渐淡去,人们眼中的利益大过了一切。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旅游资源甚至还搞起了新的形象工程,对古村落造成了二次破坏。每一个古村的留存都是因为她的生命力所在,不论是保护和发展都需要因地制宜,锁住古村原有的韵味。发展古村不能走一条老路,应该学习安徽皖南古村由单一的文化观赏向多元业态方向转变,古村可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园艺、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只有把发展模式拓宽,才能实现古村的可持续发展,展现新时代古村的别样风情。

相信每个人都不希望人们还没来得急欣赏、品位古村这本厚重的书时,它就已经被城市化浪潮所淹没。“古村保护”工作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历程,需要恒心,需要毅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加入其中。古村落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现代城市的文化之根,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财富。城市化进程加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古建筑以及附加在它身上的历史文化无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与回避的现实。但是,如果我们任由古村落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断走向消亡,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座座造型美观、设计独特的民居民宅,而是城市的根与灵魂。

谁也不想50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所包围的城市,那样,我们的城市风格与个性将不复存在,陪伴我们的只有千篇一律造型生硬的高楼大厦。这样的城市是冰冷的,是肤浅的,是毫无底蕴可言的。拯救古村落,其实就是拯救传统文化,更是对文化的发掘与抢救,给古村落注入新的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将后世的许多资源提前消耗,千万不要再让传统民俗文化走向消亡,让古村不“古”。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