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让非遗与这里的山水相依 ——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发表日期:2014年1月1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乔国良
       “真正的文化不是在某个地方写上几句古人的诗词,画上几幅古人头像,而是具体的山川、河流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著名作家余秋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现代文化建设要从文本文化转移为生态文化。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 2008 年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保护区包括安徽省黄山市三区四县、宣城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经过 5 年多的努力,如今非遗与这里的山水相依,得到了活态传承和整体性保护,但不能回避的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存在诸多难题,可谓有喜有忧。这是记者日前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安徽范围采访时的深切感受。

       整体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古村落渐趋萎缩乃至消失,因此保护好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做好保护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安徽省黄山市文化委员会主任吴建斌告诉记者,鉴于此,该市在文化部和安徽省文化厅的指导下,从保护区建立伊始就提出了整体保护的思路,对非遗及其依托的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自然环境作出整体的保护规划。进入新世纪,黄山市为发展旅游业已开始采取措施保护部分古村落、古民居,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的保护就是成功范例。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的启动,黄山市近年来又大力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截至 2013 年底,工程已投入近 60 亿元,对 101 个古村落、1205幢古民居实施了修缮和环境整治,建成了屯溪区湖边古村落、黎阳古街等 13 处集中保护古村落。黎阳古街上,黎阳仗鼓、隆阜抬阁等在此定期展演,歙砚、徽州三雕的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纷纷在此安营扎寨,他们说这里浓郁的古徽州文化风情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同时也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在祁门县历溪村一处修缮完好的古建筑里,历溪村目连戏剧团负责人王红模说,他们平均一年要在这里演出 20 场左右,演员们都觉得古老的目连戏和古老的徽派建筑密不可分。

       此外,黄山市还投入 3 亿元进行新安江流域的治理,使这条承载了徽文化辉煌的河流重焕生机,乡村社戏、枇杷节等民俗活动和节日又如火如荼地在新安江流域开展起来。

       分类保护:突破传承困境

       近年来,黄山市和绩溪县通过实施分类保护,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于历史文化价值与当代实用价值并存的非遗项目,黄山市和绩溪县不断推进生产性保护。几年来,涌现了一批从事徽州三雕、歙砚、徽墨制作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和优秀传承人,省、市设立的传习基地达 45 家。同时,也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歙县歙砚的年产值近 3 亿元。非遗保护的难点是对那些已远离大众生活、却又曾是区域性文化符号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可喜的是,安徽各地文化部门都能以极大的热忱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黟县出资将已收集的徽州楹联付梓出版;祁门县为保护目连戏、傩戏,在 5 个村组建了传习基地并给予资金支持;歙县为挖掘整理的《叠罗汉》、《跳钟》等传统民间舞蹈提供经常性的演出机会;黄山市黄山区为推广省级项目轩辕车会,出资组织数支表演队。即便如此,安徽的多位文化局长表示,不少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民间文学等类型的项目生存状态仍然十分脆弱,与此同时,不少地区目前的保护工作尚缺乏有力的人才、资金支撑,有些项目仍有消亡的趋势。

       活态传承:从业者增多、群众参与广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安徽非常注重强化群众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参与度,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安徽省在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率先进行传习基地培育的试点工作,命名了首批 10 个省级传习基地,这些传习基地将培养传承人作为其首要任务。另外,依靠家族传承的传承人培养进展顺利。在歙县,制作歙砚的家庭作坊达 280 家之多。此外,文化与教育部门合作,让非遗走进校园,并在校园落地生根。如歙县安徽行知职业学校联手歙县歙砚协会和县文房四宝学会组建了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聘请了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前来带徒授业。自 2007 年至今,已经培养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徽派盆景等毕业生 300 多人,并且这些毕业生大多在相关领域就业。

       通过近年来对非遗保护的持续宣传,在生态保护区内,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参与度和保护的自觉性有所提高。黄山市屯溪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魏晓莉说,现在全区业余从事徽州三雕的人员与日俱增。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中,有 459 幢古民居被社会各界人士出资认租或认购。徽州文化博物馆馆长陈琪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近年,黄山市民办博物馆迅速兴起,现登记在册的有 43 家,其中 70%以介绍、展示非遗项目作为主题。

       2013 年 9 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通过文化部验收。一些有识之士指出,通过验收并不意味着保护工程完美无缺,相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有些地方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投入,重宣传、轻管理”的现象,非遗保护经费的落实没有保障机制……对此,一些非遗保护工作者呼吁,希望从国家层面出台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配套性政策,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创新保护手段。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