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传统村落里的年味
发表日期:2019年2月4日      来源:浙江新闻      作者:吴旭华


1.jpg

    葛宅村以 “村两委”的名义,向乡亲朋友寄送年礼,内含一份年味、一本家规、一封书信,以此心意,进行总结与展望,表达感谢和祝福。

春节,俗称过年。进入腊月,我市城乡各地便准备过年,忙得不可开交,故腊月又称“十二忙月”。不可否认,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东阳的年味和传统气息正在淡化,但在一些传统村落中,还依稀保存着传统的年味。虎鹿镇葛宅村于2019年初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有着601年历史的村庄,村民们忙年备年都坚持着传统风格。

年礼

传统风俗:春节期间,亲戚互相拜年,拜年礼品,俗称“斤头”,一般凑双,内容为糖砂、红糖、荔枝、桂圆、红枣等不一。

葛宅村的“斤头”,在腊月初一正式开赠,并被赋予了一个极美的名称——春礼。因为,它承载着村民对下一个春天的向往。

这项新年俗,缘于1月6日腊月初一,在葛宅议事厅举行的第一次商讨会。会议商讨的内容是怎样与在外生活工作的乡贤和关心帮助葛宅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联络感情。经商讨,大家决定由村务监督委员会提请“村两委”具体的工作方案,以“村两委”名义,向各位乡亲朋友寄送一份年味、一本家规、一封书信,以此心意,进行总结与展望,表达感谢和祝福。

一份年味。精挑细选了东白山的香榧、没有任何添加物的手工麦芽糖。这是家乡的味道,有童年的清苦和香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褪味,何时忆及都有往事重来的亲切。

一本家规。上年底,全市农村首座家训馆葛宅家训管馆建成。“村两委”特意编辑了家训小册寄赠给乡亲与朋友。家规是约束也是牵挂,有了约束,才有牵挂,才有流水的不断前行。

一封书信。信封上两方钤印:“到底清香不负秋”“读书明理”,印于“心”上。

礼轻情意重,许多人收到这份来自春天的礼物后,莫不为之感动,称为“最有文化的年礼”。在信中,葛宅村委会主任葛煊炜以情深意切的笔触娓娓道来:“祖宗创业艰难,守业不易,兰溪两畔的三冈二湾,600年耕风犁雨,便是最艰难的岁月,宁可翻山越岭讨生活,也要护着水口的树木,数百年规矩自成,浓浓绿荫撑起的童年记忆是如此感伤,如此清凉。老村的布局,一条水,一堵墙,无不闪烁着先人们隐晦的智慧,从康熙年间的葛忠宣,到后来的葛子瑄、葛琠、葛墀圭、葛维扬、葛廷桢、葛成瑚等等,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直到清末葛铭、民国葛绥成终成高峰,我们的家族竟可以数百年沉默如水。祖宗留下的规矩是‘不冒不诬’‘守而勿失’,读书重在明理,做个规矩人。”他在信末真诚吁请:“如何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深入挖掘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倾听您的心声,有了您的参与和支持,我们更有信心建设山水家园。欢迎回家看看,欢迎到葛宅。”

2019年,葛宅将按照《葛宅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精心打造各个细节。这封信,既是倾诉,更是邀约。诚如村里的退休教师廖承志所言:“岁月极美,我们走在阳光大道上,将在下一个春天靠岸。”一份春礼,将为葛宅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邀集到更多的“水手”。

年对

传统风俗:旧时过年,各家要易门神、桃符、春帖。今唯留贴春联,俗称“年对”。

1月27日上午8点半,民间文化爱好者何文轻车熟路地来到葛宅村,步入葛大宗祠,开始书写春联。这天,市文化馆与市书法家协会联袂送春联下乡到葛宅村。

9位书法家铺开洒金红纸,挥毫泼墨,不多时,宗祠内部和天井的地上就铺满了墨迹未干的春联。村民们纷纷掏出手机压在纸上,既防止被风刮走,又宣告着春联的“所有权”。

91岁的斯其娥老人拿着8个“福”字和两副春联,心满意足地走了。在她身后,更多村民正闻讯赶来。“也难怪大家这么热情,手写的春联比机器印刷的漂亮多了。”村监委会主任葛茂荣说,因为不喜欢印刷的春联,一些村民对“新桃换旧符”已失去了兴趣,有的人家甚至十多年没有贴春联。直到去年,虎鹿镇政府组织了一批义工来村送春联,才有所改观。所以听说这次有书法家进村送春联,大家都闻风而动。

“前些年还有村民来找我帮忙写春联,这几年我力气不济了,字也丑了,找我的人就少了。”过完年就80岁的葛希忠是退休教师,他笑着说,“这些书法家写的春联贴上去,真是篷筚生辉,希望他们年年都来。”

“葛宅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很喜欢。”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金妙雄曾在葛宅家训馆开馆时走访该村,“这么有文化内涵的村庄,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外在与其匹配,比如在春节时用词句优美、字迹精美的春联扮靓村庄,无疑有助于提升村庄文化品位。”

“传承家训守望乡愁,积学酌理竭诚父老”,中午11点半,随着市史志办主任张忠鸣为葛宅家训馆书写的春联最后一字收笔,整场送春联活动圆满收官。

年祭

传统风俗:大年初一,各村到宗祠或祖墓向祖先拜年,俗语云:“大年初一拜祖宗,过了初一拜外公。”

在热闹的送春联现场,有位小伙子却忙着做行灯——这对行灯,比日常所用的普通行灯体量大出约3倍,比悬挂在葛大宗祠内的旧行灯也差不多大1倍。

2.jpg

书法家们写好的年对铺满了宗祠

小伙子叫左佑,在西安一所大学念大一。他对东阳民俗文化尤其感兴趣,从小学起就喜欢制作灯彩、唱道情等。这次,他专门制作了这对行灯,以此庆贺葛宅被评为传统村落。灯笼上的“葛府”“太师第”等字号形貌古拙,是他观看了多地的宗祠行灯后重新设计而成。

随着腊月廿五葛大宗祠重新张灯结彩,也就意味着春节时村庄最隆重的一项礼仪——祭祖正式拉开序幕。这一天又是东阳人的“小年夜”,村民们洒扫祠堂,取出珍藏了一年之久的始祖葛殷覆、太师公葛洪、始迁祖葛兆云等祖宗像张挂在后堂神位上,再精心摆设供果。从这一天起,陆续有回乡的村民带着孩子前来瞻仰祖先,品读堂内的诸多匾额,以及镌刻在后堂的葛氏家规。

在葛氏家规中,第一条记载的就是祭祀之礼,年祭(年节祭祀)、月祭(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祭祀)、日祭(祖宗诞辰、忌日祭祀)都必不可少。虽然这套礼仪几经变更,但正月初一的年祭,在葛宅村依然没有变动。除去特殊年代曾经中断,自葛大宗祠修缮以来,又已延续了十八九年。

“正月初一上午8点以后,宗祠里就挤满了人,各家各户在家长的带领下,全家出动给祖宗上香行礼。祭拜过后,每个人可以领到2个麻酥饼。”村民葛海伟兴致勃勃地说,去年,仅祭祀一项,葛宅就分发了麻酥饼近2000个。每年祭祀所需的费用,悉数由村里的能人捐款筹集。

每个到祠堂祭拜葛氏祖先的人,都能分到两个村里准备的麻酥饼。

值得一提的是,葛氏的年祭对所有人员开放,哪怕是外村外姓人,只要进祠堂祭拜葛氏祖先,一样能分到麻酥饼。“我想,只要能来拜谒我们祖先的,都是与我们葛氏有缘分的!”葛茂荣动情地说。一直过了正月十五,这盛大祭祀仪式才终结,村庄又开始春种秋藏的新一个轮回。

年会

传统风俗:新成立后,正月初一各村要举行文体活动,晚上请剧团演出或听盲艺人唱道情花鼓。央视推出春晚后,各村效法而行之推出“村晚”。

3.jpg

每年除夕晚上举行的“村晚”,就是葛宅村的“年会”。“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流行年会,为什么农民就不能有年会呢?其实我们的村晚无论是内容与形式,都与年会差不多,但是历史比年会悠久。”葛煊炜认真地说。

葛宅“村晚”始于1984年除夕。与如今许多“村晚”由大妈“占领”不一样,当年的葛宅“村晚”完全是年轻人的天下,各种流行歌曲和迪斯科舞等,把四面漏风的村大会堂屋顶都要“掀翻了”。那是个娱乐稀缺的年代,没有电视机,厌倦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宣队”表演,葛宅年轻人以一场文艺青年主导的晚会搅动了村庄的除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葛宅早年每到过年就有演戏的传统,有婺剧,也有越剧,上台演出的都是自己熟悉的邻居,演戏的传统日渐式微,葛宅春晚成了最好的“替代品”。后来村里购买了黑白电视机放在大会堂里,供村民收看,自家的春晚结束了,再看央视春晚。

由于村大会堂年久失修,之后好几年的春晚移到室外露天表演。有几次演到一半就下起了雨雪,不得不散场回家。直到2009年,村大会堂修葺一新,文化示范村评选在面上铺开,葛宅“村晚”又回归室内。并于这一年起由“村两委”接管节目编排权,而在之前,一直由葛宅村团支部组织演出。

尽管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但每年除夕“村晚”依然有着巨大的磁力。在“村晚”,听着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汇报一年的工作与来年的计划,欣赏大妈大叔们的歌舞表演,大家永不厌倦。而节目的时长又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当“村晚”的尾曲结束时,央视的春晚开场曲总是如期响起,仿佛一场快乐的接力赛。

今年除夕,葛宅的“村晚”已确立了新主题——家训传承与践行,大家都在翘首期待着。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