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随着“广西传统村落”揭牌 缸瓦窑村有望保住清代窑
发表日期:2015年8月9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黄占玲 李声晓 文/图

林宝霞(左一)在给缸瓦窑村村民介绍革命史

新闻跟进

随着“广西传统村落”、“广西革命老区”揭牌

缸瓦窑村有望保住“濒危”清代窑

       8月8日上午,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举办广西传统村落暨广西革命老区揭牌仪式。该村以陶瓷生产、清代火龙窑,以及林景云故居而著称,自今年3月该村因地区开发被列入拆迁范围后,该村的清代火龙窑等文化古迹先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报曾于5月22日进行过相关报道。如今,该村隆重举办揭牌仪式,让村民们又看到了传承历史文化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缸瓦窑村村内唯一一座完整的清代火龙窑目前仍旧保存完好,村委会称未来将力争建设文化村,让更多人知道火龙窑的历史和意义。此外,良庆镇曾在2011年时获得革命老区称号,昨天在该村的另一大革命旧址林景云故居也进行了揭牌仪式。

    对于今年88岁高龄的彭显民而言,8月8日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天,缸瓦窑村举办了广西传统村落的揭牌仪式。作为新成立后该村的第一任村长,彭显民一直关注着村里的动态和发展。伴随着传统文化村落的揭牌,该村这座独一无二窑身完整的清代火龙窑将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这让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村里的文物、文化就像每一位村民的生命一样,必须要用心去爱护。”彭显民说,现在他还是有些忧虑,害怕地区开发建设以后还是会波及文物的保护。

    昨日,记者跟随缸瓦窑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刘开燕再次探访了村内的火龙窑。时隔3个月,这座清代火龙窑的样子并没有变化,在周围树木及附近高楼的映衬下,显得比较突兀。刘开燕介绍说,目前这座清代火龙窑是村里的最后一座火龙窑,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技术,村里人一直不敢对它进行清理,只能暂时这么放着。“现在缸瓦窑村获得了传统村落称号,我们将开始进行缸瓦窑村文化的规划制定工作。”刘开燕说,接下来,村委会将和居民进行协商,同时向上级打报告,申请相关资金以及技术人员,对火龙窑等相关文物进行有效保护。

    昨日,缸瓦窑村还在林景云故居进行了广西革命老区的揭牌仪式。“外公一生致力于革命,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林宝霞是林景云的外孙女,当天特地赶回缸瓦窑村参加揭牌仪式。林宝霞表示,接下来打算和村委会一起,开办一个革命展览厅和村史展馆,将外公的英勇事迹和缸瓦窑村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听。

  新闻回顾:

黄兆发老人指着一处被填平的地说,这原本是一个清代火龙窑窑址。

 

  它是南宁陶瓷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现在不少古树已被移植,部分古宅也被拆除,一座清代火龙窑被填平

  良庆缸瓦窑村 即将成为逝去的记忆?

 

       核心提示

       远处的机器声轰隆隆响,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已经74岁的黄兆发老人感到心烦,但他烦的不是机器的声音,而是那些伴随着烟尘,轰然倒塌的古宅和被移走的古树。他所在的缸瓦窑村因地区开发,被列入拆迁范围,今年3月份,拆迁队伍开始陆续拆除该村的一些房子和树木,这其中包括那些被老人们视为珍宝的古宅、窑址和古树。早在几年前,相关部门便出台过一些文件,指明要保护好缸瓦窑村的窑址以及相关建筑,现在却面临被拆困境。今年5月,该村村委会向上级部门递交了申请书,申请将该村作为“广西传统村落”挂牌。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将祖先留下的文化保护起来。

        搬迁的忧伤

       “我们可以搬,但你们要保护好文物”

       从出生开始,黄兆发就看着爷爷和邻居们制陶,对于他而言,制陶具不仅是家里赖以生存的生计,更是一种内心的依托。小时候,村里的一些人家家都穷,造不起房子,便用缸瓦堆叠成墙壁和大门,再用水泥一糊,便是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家了,“直到现在我家还有用缸瓦做成的屋子。”黄兆发说。像是村里沿路常可见到的缸瓦房、废品堆,又或者是自家的家庭式陶艺作坊、用于存放废弃大瓦缸等器皿的大院子等,都是老一辈人的心头最爱,但如今,这些东西却即将成为逝去的回忆。

       自从该村被纳入拆迁范围后,便接到了上级部门的指示,缸瓦窑村将进行整体迁移,所有村民都要离开这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对于离开,村民心中十分不舍,但他们表示支持,“城市要发展,经济要提升上去,我们会遵从上级的指示,全员搬出。”缸瓦窑村村委会成员黄添荣说。

       面对村里一些不愿搬走的人家,村委会都亲自上门做工作,大家最终都答应搬走,可一些老人仍旧会叹气,“整村集体搬迁,对于我们而言并没有什么,但这里的东西被毁了,就代表着这个壮族陶艺文化村落将会彻底消失不见。”面对老人们的失落,黄添荣觉得自己的安慰非常徒劳,因为对于像他一样的青年人而言,纵然他们对村里的历史文化了解不深,但他们都明白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贝有多么重要。

黄兆发老人站在一处清末留下的缸瓦窑窑址里,这一处窑址原本有85米长,如今只有不到40米。图为窑址外景

       被埋的记忆

       一座清代的火龙窑已被填平

       5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缸瓦窑村,沿着村里的羊肠小道一直走,不久便看到一片黄土地,“你们是来看窑址的吗?来迟了,早就被移平了。”路边的一名村民指了指前面的黄土地说道。据这位黄姓村民介绍,前段时间,施工队伍便已经将一座清代的火龙窑给填平,并填埋了祖先历代制陶取土形成的深坑。据村民说,填埋过程并未采取有效保护、迁移措施。

       接着穿过一条泥沙小道,记者看见了一座由青砖砌成的清代火龙窑。据村民介绍,该火龙窑窑址建于清雍正年间,现存的窑身约建于晚清至民国时期,原长80米左右,窑身如竹节般越往后越大,至窑尾最大,窑身两侧每隔1.5—2米设一加火孔,一条窑约设45个加火孔。

       这座清代火龙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村民还在使用。直到80年代末,才停止使用,刚开始,村民们对火龙窑的保护意识不强,且不懂得保护的方式,该座火龙窑的前后已经有些坍塌和破损。

       火龙窑的内部放置有一块黑色的牌匾,上面写着“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缸瓦窑窑址”。据该村委成员刘庆新介绍,这块牌匾是2011年时,南宁市政府为了保护火龙窑而颁发的,意味着不经允许,不得迁移或者拆除该窑址。村民们担心,就算有这块牌做保护也于事无补,因为不远处,拆迁的机器声正在轰隆隆作响。

       接着,记者还查看了该村刚被拆除不久的古宅废墟和古树地点。在一堆已被拆除的废墟上,藏青色的砖瓦被堆在一起,一些零碎的瓦片还撒在周围的小路上,而被移走后的古树坑,已被黄土填平。黄兆发介绍说,这些古宅大多为岭南风格,“小时候,长辈们常告诫我们,这些古宅有几十年到上百年的历史,不要随意破坏。”黄兆发说。

图为窑址内景

    南宁的唯一

    百年陶瓷发展史的见证

    让缸瓦窑村村民引以为豪的三样文化,分别是清代火龙窑、林景云故居以及香火龙舞。其中清代火龙窑有两座,一座已被摧毁,另一座窑址和林景云故居一起被市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而香火龙舞则在2006年时被列入了《第一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最令村民担忧的是火龙窑和林景云故居是否会被拆除。

    记者从南宁市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获知,几年前,该考古队曾经探访过缸瓦窑村,并对该村的窑址进行过调研。调研报告指出,该村以烧制缸瓦得名,烧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间,历史悠久。缸瓦窑村烧制缸瓦最鼎盛的时期是民国至解放初期,整个村有大大小小二十几条火龙窑,每年出数百窑缸瓦。上个世纪70年代因火龙窑的气温过高对人造成的危险过大而改为遂道窑,缸瓦的烧制慢慢衰退,至1996年被南宁市味精厂兼并后缸瓦的烧制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调研报告还指出,缸瓦窑村现存的古建筑不多,多为规模小结构简单的普通民居,其中,较有历史价值的是位于该村东南面,临近邕江的林景云故居。考古专家认为缸瓦窑窑址,依坡而建,现存火窑的窑头和窑尾虽已毁,但却是南宁市唯一的、广西不多见的晚清民国时期起烧造陶缸瓦的古窑址,是南宁市陶瓷工业发展史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缸瓦窑村出土的文物

       部门的回应

       在保护文物的情况下进行开发

       针对缸瓦窑村文物、古树的保护情况,记者先后联系了五象新区管委会和良庆区政府,五象新区管委会宣传部门回应称,缸瓦窑村是该区开发建设的核心地段,对缸瓦村的开发势在必行,但会在保护文物的情况下进行。

       良庆区政府则回复称,缸瓦窑村古树的清点工作已于2015年1月由南宁交投集团(项目业主)协调南宁市林园局、五象新区管委会生态和环境保护局、城区征地拆迁办等单位进行清点、编号、备案,因龙堤路建设的需要,对部分古树进行了移植并异地保护。此外,因缸瓦窑村内有部分违法建筑物,该城区只依法对违法建筑物和征收红线范围内的现代民房进行拆除,不会拆除需要保护的重点文物。而当记者问道,哪部分是违法建筑物,有没有具体的文件以及证明,对方称要和相关部门商议以及确认后,再给答复,但截至记者发稿前未见有回复。


林景云烈士故居

       担心难消除

       6年间从保护到拆移

       一直以来,缸瓦窑村为了村里的文物保护问题多次奔走,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做出相应的回应和保护措施。2009年,南宁市文化局发出了一个通告,该通告指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缸瓦窑村窑址(编者注:包括已被填平的窑址)作为南宁市第二批文物点,将同其他文物点一起被列入保护范围,未经过文化局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其进行迁移和拆除。

       2011年,该村的一处缸瓦窑遗址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2012年,为了进一步保护好窑址以及其他文物,缸瓦窑村村民小组向南宁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保护良庆缸瓦窑村壮乡陶艺文化的请示》,当年6月,中共南宁市委督查室发出了一份《督查报告》,该份报告指出,已针对缸瓦窑村的文物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同时经过南宁市良庆区人民政府和南宁市五象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商议,对缸瓦窑村的保护达成了三点意见。意见指出,将建设南宁市陶瓷文化主题公园,将“缸瓦屋”、“龙窑”遗址进行整体拆除,并迁移到主题公园内。林景云故居将进行原地保护,同时强调,针对文物要高度重视、重点保护,实现开发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双赢。

       南宁市文化局文物科兰科长表示,从2013年开始,该局便先后联同五象新区管委会等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过协商,文化局的意见是对窑址进行原地保护,但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还是确定将所有窑址联同其他古宅、古树一起整体迁移。


缸瓦窑村里很多居民家的围墙是用瓦缸堆成的

       今年3月份,区住建厅、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出台《加强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该意见指出,将对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加快古建筑的确权发证工作,对重要而又闲置的历史建筑,要探索政府回购、社会认领保护等多渠道保护方式。同时,南宁的7个村落被列入了“广西传统村落”,而缸瓦窑村被列入其中。村民们从这一政策中看到了希望,因为这意味着即使该村要被整体迁移,但相关的文物以及古建筑也会得到保护性的开发或者迁移,“最起码对历史文化的损失程度不会那么大吧?”黄添荣说道。

       为了拯救这些濒危的文物,在该村村民的支持和建议下,缸瓦窑村村委于今年5月中旬向南宁市政府、区文化厅等多家单位提出申请,申请将该村作为“广西传统村落”挂牌。

       从现在的拆迁情况来看,村民们只看到一片拆迁后的废墟,不管是古宅还是窑址,都没有进行保护性拆除,“既然说了要实现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双赢,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拆除这些古宅和窑址?”村民感到不解。既然要整体迁移并复建,就该对要迁移的古宅和窑址进行小心拆除,并将青砖等古老的建筑材料进行专业化处理,同时将古宅、窑址等内部结构进行拍照、留存,并画好图纸,等到复建时,还是可以保持文物的古色古香和原汁原味。

       对于古宅、窑址被移除后,究竟何时能复建这一问题,村民们的心里也没数,一些村民甚至还觉得复建无望,因为他们自身要搬迁的地方至今也没有完全确定,“连安身的地方都没确定,更别提文物复建的时间了。”不少村民抱怨道。现在,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刚发出的申请,“老人每天都在问,有关部门到底作出回应了没,如果没办法挂牌,估计最后一座窑址也快没了。”黄添荣说。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