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建档只是开始 满载乡愁的传统村落保护启程
发表日期:2015年6月10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会武

  现场

  村落名称,形成原因,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当一座座饱经沧桑的村落被细化成文字加图片等形式的信息时,犹如一位老人刚刚拿到自己的身份证。“这只是保护的开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冯骥才,这位将保护传统村落融入血脉的民协主席,选择在6月初与众多学者专家踏上河北省沙河市西部山区,与基层普查者面对面交流,与守护传统村落的负责人共同探寻下一步出路。

  背景

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个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让人着急的是,消失的是什么样的村落,我们并不清楚。”冯骥才介绍,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灰飞烟灭。

探访:太行深处王硇村    

61日下午,70岁的王连生站在王硇村上下起伏的硬化路面上,仔细打量着一位身高1.8米的老人。他不清楚这位高个子老人的具体身份,但他知道当天来了这么多人是为了村庄更好地发展。    

王连生眼中的高个子老人就是民协主席冯骥才,当日下午,带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来到邢台沙河,实地探访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王硇和绿水池,共商抢救保护传统村落大计。    

走近王硇村,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面面红得发亮的石墙。村口的大戏台既能体现出山村的文化味,又像是在搭起台子欢迎四方宾客。    

村子中随处可见石楼,最高可达18米,壁厚均在100厘米左右,虽经岁月沧桑,却无一栋受损,导游说,上个世纪大地震时,这里丝毫未损。村落民居建筑风格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到处可见的东南缺建筑,每一排石楼,不是左右对齐成一排,而是自前向后均闪去东南角一块,错落而建,这是为了遵循“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好大气啊!这个古村落保护的状况比较好,这里很多建筑都是原生态的,没有遭到破坏,这实实在在是老祖宗留给子孙后代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感叹道。    走出村庄,夕阳正在下落,碾棚里,一头毛驴被蒙着眼睛,不停地转圈拉磨。一个裹着头巾的老奶奶拿着笤帚,不断扫着碾盘上的小米,见有生人前来,微微一笑。在不远处的织布作坊,只见织布的女子手脚协调配合,梭子在织布机上飞穿。许多客人在围观,有人打问着粗布的价格,有人合计着怎么多买些小米。

思考:传统村落面临“空巢”危险

  王硇村自己已经探索了12年。这座位于沙河西南部,太行山东麓的小村庄,因该村立村人———王氏始祖王德才的特殊身份,原籍四川,又担任过武官,所以在村庄建筑工艺上就保留了四川石楼和太行山农村民居相结合的南北合璧特点,又称太行川寨。该村以古石楼民居建筑闻名遐迩,最早的古石楼建筑可追溯至明代,现存建筑以清代、民国居多。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乡亲们守着大山缺钱花,住着石楼少水喝,耕着山地缺粮吃。”村里的青年人因为娶不上媳妇,多数人跑到外面打工,有些人迁居外地安家。

  王现增就是外迁者之一。在随后的打拼岁月中,手头稍显阔绰的王现增开始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觉得一石一屋,沟壑山渠都是宝。”他决定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了对古石楼石院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历经12年发展,经过修路、修缮古房屋、打井、栽种果树以及在村口建设现代化新民居等系列举措,该村先后被评选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和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并打造成省级风景旅游区。

  如今,每天到王硇村参观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种植的农产品足不出户就能卖到好价钱。与硬件建设同步,对于村史的建档也已成书。“老祖先留下的有价值的文化,不能在我们这破坏掉。”王现增说。

  与王硇村较为成熟的保护开发相比,相邻不远的绿水池村显得静谧许多。

  绿水池村是南太行山区十分典型的传统村落。全村居民住宅约300余座,80%以上为清代或民国建筑物。该村古民居建筑多由当地产褚红色丹霞岩石加工而成的长条形石块垒砌,四合院居多。室顶建筑样式起脊扣瓦式约占60%以上,红石板罩顶起脊者约占30%,其他为灰渣平顶式。门窗及室内房梁多为木架结构,另有数十户宅院朝街门处置有“闪屏”。街门楼样式多见出檐抱厦,门楼隔板上多数绘有松、竹、梅及古装戏曲人物,门前多放置青石带图案的“门宕”。

  但与众多传统村落遭遇的现实困境一样,这两个村庄在未来同样面临着“空巢”的危险,留不住更多的年轻人,村里更多的是老人在坚守。

   应对:建档,传统村落保护启程

  冯骥才有一组数据: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个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让人着急的是,消失的是什么样的村落,我们并不清楚。”冯骥才介绍,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之灰飞烟灭。

  令人欣慰的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也成为城镇化的一部分。2012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

  2014年,文联、民协、摄协在全国实施了“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我们的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我们农耕文明重大的财富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冯骥才说,过去一年来,河北做得非常到位。“不仅成绩卓著,而且表现出强大的文化责任感和文化情怀。”

  但显然,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在冯骥才看来,村落认定只是开始,紧跟着就要确定保护人,落实到人头上。而后制定保护标准,要立法,“村落既不是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单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甚至比后两者还要多、还要大。”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张会武文/图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